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8-10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一、庭前会议制度的概述 | 第11-15页 |
(一)庭前会议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1-12页 |
1.“庭前会议制度”的初步形成阶段 | 第11页 |
2.“庭前会议制度”的研究试点阶段 | 第11-12页 |
3.“庭前会议制度”的细化完善阶段 | 第12页 |
(二)庭前会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对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兼顾 | 第12-13页 |
2.对控辩对等的价值要求 | 第13页 |
3.对被告人权利保障理论 | 第13-15页 |
二、“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庭前会议制度的基本定位 | 第15-20页 |
(一)缓解滥诉,保障诉讼权利 | 第15-16页 |
(二)程序性问题的集中(预)解决 | 第16页 |
(三)实体性问题的有限涉及 | 第16-17页 |
(四)证据材料的双重开示 | 第17-18页 |
(五)争议焦点的整理 | 第18页 |
(六)案件繁简分流及其再处理 | 第18-20页 |
三、庭前会议制度现存规范层面的问题——基于多个地方规范性文本的比较研究 | 第20-27页 |
(一)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 第20-21页 |
(二)庭前会议的会议组织 | 第21-22页 |
(三)庭前会议的具体审议事项 | 第22页 |
(四)庭前会议处理问题的范围 | 第22-25页 |
(五)庭前会议的审议程序 | 第25页 |
(六)庭前会议的程序效力 | 第25-27页 |
四、庭前会议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一)庭前会议在繁简再分流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 | 第27-28页 |
(二)庭前会议中问题的不当解决阻碍了庭审功能发挥 | 第28页 |
(三)庭前会议中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不充分 | 第28-30页 |
(四)庭前会议的预期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 第30-31页 |
(五)庭前会议与现有庭审程序衔接不够 | 第31-33页 |
五、“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 第33-45页 |
(一)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的启动程序 | 第33-34页 |
1.庭前会议“应当”启动的范围 | 第33-34页 |
2.庭前会议“可以”启动的范围 | 第34页 |
(二)合理配置庭前会议的参与主体 | 第34-37页 |
1.主持人员 | 第35-36页 |
2.被告人 | 第36-37页 |
3.被害方 | 第37页 |
(三)补充完善庭前会议列举的审议内容 | 第37-40页 |
1.程序性问题 | 第38页 |
2.实体性问题 | 第38-39页 |
3.证据问题 | 第39-40页 |
(四)提高完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 | 第40-42页 |
1.被告人知情权的保障 | 第40-41页 |
2.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 第41-42页 |
(五)明确庭前会议的程序效力与衔接问题 | 第42-45页 |
1.庭前会议的效力进一步细化 | 第42-43页 |
2.细化庭前会议与庭审的程序衔接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