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虚假民事诉讼的司法认定与规制--以最高人民法院“虚假诉讼第一案”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一) 理论意义第10-11页
        (二) 实践意义第11页
    三、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14页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4-15页
        (一) 创新点第14页
        (二) 不足之处第14-15页
第一章 虚假民事诉讼的概念与成因分析第15-22页
    一、虚假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第15-18页
        (一) 虚假民事诉讼概念之争议第15页
        (二) 本文的观点第15-16页
        (三) 虚假民事诉讼与相近概念辨析第16-17页
        (四) 虚假民事诉讼的特征第17-18页
    二、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分析第18-20页
        (一) 现行法律规范过于原则第19页
        (二) 缺乏可操作性的裁判标准第19-20页
        (三) 违法成本与收益的失衡第20页
        (四) 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第20页
    三、虚假诉讼的危害及影响第20-22页
第二章 虚假民事诉讼司法规制的困境第22-27页
    一、民事规制内忧外困第22-24页
        (一) 立案登记欠缺实质性审查第22页
        (二) 速裁模式下存在恶意调解第22-23页
        (三) 虚假证据难以有效甄别第23页
        (四) 司法认定标准细化不够第23页
        (五) 受害人权益救济不利第23-24页
    二、刑事规制形同虚设第24-25页
        (一) 缺乏明确的入罪标准第24页
        (二) 缺少有效的民刑衔接机制第24-25页
    三、监督程序举步维艰第25-27页
        (一) 检察机关发现案件线索途径有限第25页
        (二) 法院内部权力配置不甚合理第25页
        (三) 法院外部各部门权力衔接不畅第25-27页
第三章 虚假民事诉讼的主要类型划分与司法认定实例分析第27-35页
    一、虚假民事诉讼的主要案件类型第27-28页
        (一) 债权纠纷第27-28页
        (二) 物权纠纷第28页
        (三) 婚姻纠纷第28页
    二、虚假民事诉讼司法认定的实例分析第28-35页
        (一) 债权纠纷第29-31页
        (二) 物权纠纷第31-32页
        (三) 婚姻纠纷第32-35页
第四章 规制虚假民事诉讼的司法进路第35-43页
    一、建立全过程的民事防范和制约制度第35-39页
        (一) 建立虚假民事诉讼入口审查机制第35页
        (二) 构建虚假民事诉讼失信人制度第35-36页
        (三) 加大民事调解协议的审查力度第36页
        (四) 细化虚假民事诉讼证据审查制度第36-38页
        (五) 完善受害人权益救济制度第38页
        (六) 创设虚假民事诉讼预警分析制度第38页
        (七) 确立诚信诉讼的释明制度第38-39页
    二、形成运行通畅的刑事制约机制第39-41页
        (一) 明确虚假民事诉讼入罪标准第39-40页
        (二) 构建畅通的民刑衔接制约机制第40-41页
    三、实现司法监督资源的合理配置第41-43页
        (一) 强化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第41-42页
        (二) 构建多元防范联动机制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代检察监督变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研究--以浙江省仙居县基层实践为例
下一篇:以审判为中心改革下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