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3页 |
1.1 抗菌肽的背景介绍 | 第14-18页 |
1.1.1 抗菌肽的概念及类别 | 第14页 |
1.1.2 抗菌肽的构象 | 第14-16页 |
1.1.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1.1.4 抗菌肽的发展前景与实际问题 | 第17-18页 |
1.2 影响抗菌肽生物活性的相关参数 | 第18-19页 |
1.2.1 电荷数 | 第18页 |
1.2.2 螺旋度 | 第18-19页 |
1.2.3 疏水性 | 第19页 |
1.3 提高抗菌肽稳定性的改造方法 | 第19-20页 |
1.4 天然抗菌肽Anoplin的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5 “点击化学”反应在肽类药物结构改造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6 中药单体熊果酸的背景介绍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结构改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 第23-42页 |
2.1 设计思路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2.1 实验用品 | 第23-24页 |
2.2.2 溶剂预处理 | 第24页 |
2.2.3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替换类似物的合成 | 第24-30页 |
2.2.4 细菌菌株 | 第30页 |
2.2.5 体外抗菌活性的考察 | 第30-31页 |
2.2.6 酶解稳定性考察 | 第31页 |
2.2.7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 | 第31-32页 |
2.2.8 安全性评价 | 第32页 |
2.2.9 二级结构的考察 | 第32页 |
2.2.10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2.3 结果 | 第33-39页 |
2.3.1 新型Anoplin的D型氨基酸替换类似物的合成 | 第33页 |
2.3.2 抗菌活性评价 | 第33-34页 |
2.3.3 酶解稳定性考察 | 第34-36页 |
2.3.4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2.3.5 安全性评估 | 第37-38页 |
2.3.6 二级结构考察 | 第38-39页 |
2.4 讨论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新型Anoplin含D型氨基酸的二聚体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相关研究 | 第42-83页 |
3.1 设计思路 | 第42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56页 |
3.2.1 试剂药品与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3.2.2 自制叠氮试剂(Tf_2N_3) | 第43页 |
3.2.3 同源二聚体类似物J-AA-(D4,7)2的合成方法 | 第43-44页 |
3.2.4 含D型氨基酸的同源二聚体类似物J-AA-(D5,7)2的合成方法 | 第44-46页 |
3.2.5 含D型氨基酸的杂聚化二聚体类似物J-AA-(D4,7+D5,7)的合成方法 | 第46-47页 |
3.2.6 含D型氨基酸的杂聚化二聚体类似物J-AA-(D9,10,3+D5,7)的合成方法 | 第47-48页 |
3.2.7 细菌菌株与实验动物 | 第48页 |
3.2.8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48-49页 |
3.2.9 杀菌动力学试验 | 第49页 |
3.2.10 径向扩散试验 | 第49页 |
3.2.11 联合用药效果的评价 | 第49-50页 |
3.2.12 联合用药杀菌动力学 | 第50页 |
3.2.13 抑制生物膜形成率 | 第50-51页 |
3.2.14 稳定性考察 | 第51页 |
3.2.15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 | 第51-52页 |
3.2.16 溶血活性 | 第52页 |
3.2.17 细胞Mtt试验 | 第52页 |
3.2.18 体内有效性考察 | 第52-54页 |
3.2.19 作用机制的考察 | 第54-55页 |
3.2.20 二级结构的考察 | 第55-56页 |
3.2.21 统计学分析 | 第56页 |
3.3 结果 | 第56-78页 |
3.3.1 新型Anoplin含D型氨基酸的二聚体类似物的合成 | 第56-57页 |
3.3.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 第57-59页 |
3.3.3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的杀菌动力学 | 第59-60页 |
3.3.4 径向扩散 | 第60-62页 |
3.3.5 联合用药抗菌活性 | 第62-63页 |
3.3.6 联合用药动力学 | 第63-64页 |
3.3.7 抑制生物膜 | 第64-66页 |
3.3.8 稳定性考察 | 第66-67页 |
3.3.9 RP-HPLC降解率-时间分析曲线 | 第67-68页 |
3.3.10 溶血作用 | 第68-69页 |
3.3.11 细胞Mtt试验 | 第69-70页 |
3.3.12 抗菌肽对小鼠急性大肠杆菌腹膜炎模型的治疗 | 第70-71页 |
3.3.13 联合用药对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的治疗 | 第71-72页 |
3.3.14 抗菌肽对环磷酰胺预处理小鼠预防保护性作用评估 | 第72-73页 |
3.3.15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对细菌外膜、内膜的破坏性作用 | 第73-75页 |
3.3.16 扫描电镜 | 第75页 |
3.3.17 PI摄取 | 第75-76页 |
3.3.18 PI流式结果 | 第76-77页 |
3.3.19 活性氧的检测 | 第77-78页 |
3.3.20 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的二级结构 | 第78页 |
3.4 讨论 | 第78-83页 |
第四章 中药单体熊果酸联合抗菌肽二聚体类似物联合抗菌作用及机制探讨 | 第83-9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8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3-85页 |
4.2.1 熊果酸抗菌作用的评估 | 第83页 |
4.2.2 熊果酸抗菌机制的研究方法 | 第83-84页 |
4.2.3 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的抗菌作用考察 | 第84页 |
4.2.4 联合用药动力学考察 | 第84页 |
4.2.5 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抑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评估 | 第84-85页 |
4.2.6 联合用药组PI流式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85页 |
4.2.7 数据处理 | 第85页 |
4.3 结果 | 第85-89页 |
4.3.1 熊果酸的抗菌活性 | 第85-86页 |
4.3.2 中药单体熊果酸的抗菌机制 | 第86页 |
4.3.3 中药单体熊果酸联合抗菌肽J-AA-(D9,10,3+D5,7)的抗菌作用 | 第86-87页 |
4.3.4 联合用药的杀菌动力学试验 | 第87页 |
4.3.5 联合用药的PI流式 | 第87-88页 |
4.3.6 联合用药共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 第88-89页 |
4.4 讨论 | 第89-90页 |
论文研究总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99-100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