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肌电信号的形成与检测 | 第15-16页 |
1.1.1 肌电信号的生理学基础 | 第15-16页 |
1.1.2 肌电信号的检测方式 | 第16页 |
1.2 肌电控制 | 第16-20页 |
1.2.1 肌电控制的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2 肌电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基于模式识别的肌电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4-27页 |
第2章 基于肌肉协同的表面肌电模式识别方法概述 | 第27-43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sEMG信号预处理 | 第28-29页 |
2.2.1 sEMG信号去噪 | 第28页 |
2.2.2 活动段检测 | 第28-29页 |
2.3 sEMG信号的特征提取 | 第29-35页 |
2.3.1 时域特征 | 第29-30页 |
2.3.2 频域特征 | 第30-31页 |
2.3.3 时频域特征 | 第31-33页 |
2.3.4 时间相关功率谱描述符 | 第33-35页 |
2.4 肌肉协同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2.4.1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 第36-37页 |
2.4.2 肌肉协同数目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2.5 分类方法 | 第38-40页 |
2.5.1 线性判别分类器 | 第38-39页 |
2.5.2 任务间共有协同分类方法 | 第39-40页 |
2.5.3 特定任务协同分类方法 | 第40页 |
2.6 性能评估方法 | 第40-4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基于肌肉协同的融合肌力变化信息肌电模式识别 | 第43-59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融合肌力变化信息的肌电模式识别研究方案 | 第44-45页 |
3.3 实验数据采集与验证方案 | 第45-50页 |
3.3.1 受试者和实验数据采集 | 第45-47页 |
3.3.2 实验验证方案 | 第47-50页 |
3.4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3.4.1 协同数目的确定 | 第50页 |
3.4.2 不同测试方案下的识别结果 | 第50-54页 |
3.4.3 特定任务协同的相似性 | 第54页 |
3.4.4 讨论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基于自适应非负矩阵分解的多用户肌电模式识别 | 第59-73页 |
4.1 引言 | 第59-61页 |
4.2 多用户肌电模式识别算法 | 第61-65页 |
4.2.1 自适应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 第61-62页 |
4.2.2 典型相关性分析 | 第62-65页 |
4.3 实验数据采集与验证方案 | 第65-68页 |
4.3.1 实验数据采集 | 第65-66页 |
4.3.2 实验验证方案 | 第66-68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4.4.1 协同数目的确定 | 第68页 |
4.4.2 不同分类方法在多用户肌电模式识别下的性能 | 第68-71页 |
4.4.3 讨论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肌电模式识别控制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 第73-91页 |
5.1 引言 | 第73-75页 |
5.2 基于小波包特征的患肢肌电模式识别算法 | 第75-77页 |
5.2.1 小波包特征优选算法 | 第75-76页 |
5.2.2 高密度电极阵列的通道优选算法 | 第76-77页 |
5.3 基于肌肉协同的融合肌力变化信息患肢肌电模式识别算法 | 第77-78页 |
5.4 脑卒中患侧上肢高密度肌电数据采集 | 第78-81页 |
5.4.1 用于小波包特征分析的患肢肌电模式识别实验数据采集 | 第78-81页 |
5.4.2 用于肌肉协同分析的患肢在力度变化时肌电模式识别实验数据采集 | 第81页 |
5.5 基于小波包特征的患肢肌电模式识别实验结果 | 第81-87页 |
5.5.1 小波基函数的确定 | 第81页 |
5.5.2 特征优选和分类 | 第81-83页 |
5.5.3 通道优选和分类 | 第83-85页 |
5.5.4 讨论 | 第85-87页 |
5.6 基于肌肉协同的融合肌力变化信息患肢肌电模式识别实验结果 | 第87-90页 |
5.6.1 协同数目的确定 | 第87-88页 |
5.6.2 不同测试方案下的识别结果 | 第88-89页 |
5.6.3 讨论 | 第89-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1-93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9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