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第16-17页
        1.1.1 绿色校园发展的时代需要第16-17页
        1.1.2 绿色校园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7页
        1.1.3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研究的空缺第17页
    1.2 研究地域范围界定第17-19页
        1.2.1 夏热冬暖地区第17-18页
        1.2.2 研究范围界定第18-1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4页
        1.3.1 绿色校园的相关研究第19-21页
        1.3.2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第21-24页
        1.3.3 夏热冬暖地区校园设计的相关研究第24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4-25页
        1.4.2 研究意义第25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28页
        1.5.1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6-28页
第二章 国内外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发展与实践第28-49页
    2.1 国外绿色校园发展历程第28-33页
        2.1.1 绿色校园的产生与发展第28-30页
        2.1.2 国外绿色校园实践梳理第30-31页
        2.1.3 典型案例分析第31-33页
    2.2 国外典型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特点分析第33-39页
        2.2.1 典型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介绍第33-37页
        2.2.2 综合比较和特点分析第37-39页
    2.3 国内绿色校园发展概述第39-46页
        2.3.1 绿色校园发展历程第39-41页
        2.3.2 绿色校园实践情况梳理第41-43页
        2.3.3 典型案例分析第43-46页
    2.4 国内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演变第46-48页
        2.4.1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发展演变概述第46-47页
        2.4.2 两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内容变化第47-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校园实践及评价体系剖析第49-68页
    3.1 夏热冬暖地区的绿色校园实践与评价体系梳理第49-58页
        3.1.1 夏热冬暖地区的地域特征第49-50页
        3.1.2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校园实践中的地域特色设计及实例第50-57页
        3.1.3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梳理第57-58页
    3.2 中国《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意见稿剖析第58-60页
        3.2.1 发展概况第58-59页
        3.2.2 体系剖析第59-60页
    3.3 新加坡GreenMark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剖析第60-64页
        3.3.1 发展概况第60-62页
        3.3.2 体系剖析第62-64页
    3.4 台湾EEWH-EC生态社区评价标准剖析第64-67页
        3.4.1 发展概况第64-65页
        3.4.2 体系剖析第65-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中、新、台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比较分析第68-100页
    4.1 中、新、台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总体比较第68-76页
        4.1.1 组织机构第69-70页
        4.1.2 认证流程第70-74页
        4.1.3 评价方法第74-75页
        4.1.4 小结第75-76页
    4.2 中、新、台绿色校园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构成比较第76-83页
        4.2.1 指标类别第76-78页
        4.2.2 指标性质第78-79页
        4.2.3 指标权重第79-80页
        4.2.4 控制项及加分项第80-82页
        4.2.5 小结第82-83页
    4.3 规划类指标分析第83-87页
        4.3.1 指标内容设置第83-85页
        4.3.2 权重设置第85-86页
        4.3.3 指标差异性形成原因分析第86-87页
    4.4 节能类指标分析第87-92页
        4.4.1 指标内容设置第87-89页
        4.4.2 权重设置第89-90页
        4.4.3 指标差异性形成原因分析第90-92页
    4.5 室内外环境类指标分析第92-97页
        4.5.1 指标内容设置第92-94页
        4.5.2 权重设置第94-95页
        4.5.3 指标差异性形成原因分析第95-97页
    4.6 差异化指标总结剖析第97-99页
    4.7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五章 构建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启示第100-108页
    5.1 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第100-103页
        5.1.1 精简认证流程第100-101页
        5.1.2 实际应用推广第101-102页
        5.1.3 完善评价方法第102-103页
        5.1.4 改进指标权重第103页
    5.2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指标内容优化第103-107页
        5.2.1 地域性指标的修改建议第103-105页
        5.2.2 地域性指标的增补建议第105-107页
    5.3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结论与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附录1《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中职高校部分评价指标一览第113-116页
附录2 新加坡GREENMARKES/2.0绿色校园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一览第116-117页
附录3 台湾EEWH-EC生态社区评价系统评价指标一览第117-119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附件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体验消费模式下购物中心“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以广州为例
下一篇: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佛堂镇道路交通系统优化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