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应用研究--以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湿地现状 | 第10页 |
1.1.2 湿地公园现状 | 第10-11页 |
1.1.3 植物景观在湿地公园中的地位 | 第11页 |
1.1.4 湿地公园植物特点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程 | 第13-14页 |
1.3.1 国外研究进程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程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8页 |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地调研与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 第18-28页 |
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第18页 |
2.2 国内案例分析 | 第18-25页 |
2.2.1 西溪湿地公园 | 第18-19页 |
2.2.2 郑州黄河湿地公园 | 第19-20页 |
2.2.3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 第20-21页 |
2.2.4 湖南五强溪湿地公园 | 第21-22页 |
2.2.5 南京幕燕滨江湿地公园 | 第22-25页 |
2.3 国外案例分析 | 第25-26页 |
2.3.1 美国奥兰多湿地公园 | 第25页 |
2.3.2 苏塞公园 | 第25页 |
2.3.3 蓝海滩省级公园 | 第25-26页 |
2.4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存在的不足 | 第26-27页 |
2.4.1 植物造景手法过于单一,种类多样性不足 | 第26页 |
2.4.2 植物造景缺乏实用功能,游人参与性较弱 | 第26页 |
2.4.3 植物造景季相变化不足,秋冬季观赏性差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8-38页 |
3.1 湿地 | 第28-29页 |
3.1.1 湿地的相关概念 | 第28页 |
3.1.2 湿地类型 | 第28-29页 |
3.2 湿地公园 | 第29-30页 |
3.2.1 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 | 第29页 |
3.2.2 湿地公园的特点 | 第29-30页 |
3.2.3 自然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 | 第30页 |
3.3 湿地常用植物 | 第30-32页 |
3.3.1 湿地公园常用陆生植物 | 第30-31页 |
3.3.2 湿地公园常用水生植物 | 第31-32页 |
3.4 植物造景 | 第32-34页 |
3.4.1 植物造景基本概念 | 第32页 |
3.4.2 植物在造景中的作用 | 第32页 |
3.4.3 植物造景原则及手法 | 第32-34页 |
3.5 多学科综合研究 | 第34-36页 |
3.5.1 生态学理论 | 第34页 |
3.5.2 游憩学理论 | 第34-35页 |
3.5.3 园林美学理论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第38-44页 |
4.1 丰富造景植物种类 | 第38-39页 |
4.1.1 保证植物种类多样性 | 第38页 |
4.1.2 保留原有乡土植物,开发特色优势植物 | 第38页 |
4.1.3 营造适宜栖息植物群落 | 第38-39页 |
4.2 加强植物景观艺术性与功能性之间的联系 | 第39-41页 |
4.2.1 运用园林造景手法提高景观艺术性 | 第39-40页 |
4.2.2 利用植物自身特点创造功能性景观 | 第40页 |
4.2.3 增强植物造景与游人的互动 | 第40-41页 |
4.3 丰富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手法、增强景观季相性 | 第41-43页 |
4.3.1 注重外形、色彩与质感间的搭配 | 第41-42页 |
4.3.2 增加植物造景形式 | 第42页 |
4.3.3 利用特色植物增强季相性景观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浐灞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研究 | 第44-62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44-45页 |
5.1.1 区位概况 | 第44页 |
5.1.2 历史文化背景 | 第44页 |
5.1.3 自然概况 | 第44-45页 |
5.1.4 空间总体布局 | 第45页 |
5.2 湿地公园植物现状 | 第45-51页 |
5.2.1 浐灞湿地公园植物现状 | 第45-46页 |
5.2.2 植物种类现状 | 第46-47页 |
5.2.3 植物景观现状 | 第47-51页 |
5.3 湿地公园植物组成研究 | 第51-52页 |
5.3.1 利用原生植物群落,营造特色植物景观 | 第51-52页 |
5.3.2 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 第52页 |
5.3.3 根据植物习性差异,建立专类植物园 | 第52页 |
5.4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结合艺术手法 | 第52-54页 |
5.4.1 开辟透景线 | 第52-53页 |
5.4.2 水面注意留白 | 第53-54页 |
5.4.3 粗犷和精细相结合 | 第54页 |
5.5 增加季相性植物景观 | 第54-61页 |
5.5.1 植物的形态 | 第54-58页 |
5.5.2 植物的色彩属性 | 第58-61页 |
5.5.3 浐灞湿地公园植物季相形成研究 | 第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