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2 结构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传统“阿以旺”民居形制演进规律 | 第22-32页 |
2.1 传统“阿以旺”民居形制的演变 | 第22-24页 |
2.1.1 发端时期 | 第22页 |
2.1.2 发展时期 | 第22-23页 |
2.1.3 成熟时期 | 第23-24页 |
2.2 传统“阿以旺”民居形制形成的原因 | 第24-26页 |
2.2.1 自然因素 | 第24页 |
2.2.2 宗教因素 | 第24-25页 |
2.2.3 民族文化因素 | 第25-26页 |
2.3 传统“阿以旺”民居的延伸与空间划分 | 第26-32页 |
2.3.1“阿以旺”的延伸 | 第26-28页 |
2.3.2 民居的空间划分 | 第28-32页 |
第三章 传统“阿以旺”民居现状分析与自然适应性研究 | 第32-50页 |
3.1 传统“阿以旺”民居特点和居民概况 | 第32-39页 |
3.1.1“阿以旺”民居 | 第32-33页 |
3.1.2 居民概况 | 第33-35页 |
3.1.3 自然条件 | 第35-39页 |
3.1.4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9页 |
3.2 传统“阿以旺”民居的分布与布局形式 | 第39-40页 |
3.2.1 民居的分布 | 第39-40页 |
3.2.2 民居的布局形式 | 第40页 |
3.3 传统“阿以旺”民居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3.3.1 总平面层面 | 第41页 |
3.3.2 建筑单体层面 | 第41-43页 |
3.4 民居的气候适应性 | 第43-44页 |
3.4.1 日照 | 第43页 |
3.4.2 温度 | 第43-44页 |
3.5“阿以旺”民居的原生态建筑技术 | 第44-50页 |
3.5.1 遮阳和防辐射 | 第44-46页 |
3.5.2 适宜有效的布局 | 第46-47页 |
3.5.3 通风与防沙 | 第47-48页 |
3.5.4 隔热与保温处理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基于绿色技术的传统“阿以旺”民居再生研究 | 第50-66页 |
4.1“阿以旺”民居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50-52页 |
4.1.1 从建筑单体的角度 | 第50页 |
4.1.2 从聚落的角度 | 第50-52页 |
4.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第52-59页 |
4.2.1 太阳能利用技术原则 | 第53-55页 |
4.2.2 风能的利用 | 第55-57页 |
4.2.3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 | 第57-59页 |
4.3 节水技术 | 第59-62页 |
4.3.1 收集利用雨水 | 第60页 |
4.3.2 合理的污水处理系统 | 第60-61页 |
4.3.3 水的再生利用 | 第61-62页 |
4.4 环境保护改善技术 | 第62-63页 |
4.4.1 旱厕处理技术 | 第62-63页 |
4.4.2 垃圾的集中处理 | 第63页 |
4.5 功能进步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 第63-64页 |
4.5.1 人畜分居 | 第63页 |
4.5.2 自来水 | 第63页 |
4.5.3 洗浴间 | 第63-64页 |
4.6 民居再生技术的有机融合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传统“阿以旺”民居再生设计的探索 | 第66-80页 |
5.1 对“阿以旺”民居体型系数的优化 | 第66-67页 |
5.1.1 我国民居基本建筑平面 | 第66页 |
5.1.2 建筑体型系数 | 第66页 |
5.1.3 传统“阿以旺”民居建筑平面形式 | 第66-67页 |
5.2 改进建筑夏季防热 | 第67-71页 |
5.2.1 通风 | 第67-68页 |
5.2.2 遮阳 | 第68页 |
5.2.3 绿化 | 第68-69页 |
5.2.4 多功能构件 | 第69-70页 |
5.2.5 地道风系统 | 第70-71页 |
5.3 对通风换气的优化 | 第71页 |
5.4 提高门窗效能 | 第71-73页 |
5.4.1“阿以旺”民居的门窗 | 第71-72页 |
5.4.2 提高门窗效能措施 | 第72-73页 |
5.5“阿以旺”民居建筑绿化 | 第73-74页 |
5.6 掩土建筑形式与“阿以旺”民居相结合 | 第74-75页 |
5.6.1 浅层下沉式 | 第74页 |
5.6.2 地面掩土太阳建筑 | 第74-75页 |
5.6.3 浅层下沉式掩土建筑 | 第75页 |
5.6.4 毗连种植温室 | 第75页 |
5.7 新型阳光间式“阿以旺”民居 | 第75-80页 |
5.7.1 太阳能与太阳能建筑 | 第75-76页 |
5.7.2 阳光间式“阿以旺”民居太阳房动态热过程研究 | 第76页 |
5.7.3 新型“阿以旺”民居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基本原则。 | 第76-77页 |
5.7.4 阳光间与“阿以旺”民居相结合 | 第77页 |
5.7.5 对“阿以旺”民居太阳房改造初步设计方案 | 第77-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