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聋哑人社会融合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Summary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对象 | 第17-18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4.2 个案研究法 | 第17页 |
1.4.3 访谈法 | 第17-18页 |
1.5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1.5.1 聋哑人 | 第18页 |
1.5.2 优势视角 | 第18-19页 |
1.5.3 社会融合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聋哑人社会融合的困境和优势及其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2.1 聋哑人自身因素 | 第22-25页 |
2.1.1 依赖心理和自立自强精神 | 第22-23页 |
2.1.2 生活封闭和交往需求 | 第23-24页 |
2.1.3 社会形象的重建 | 第24页 |
2.1.4 职业素养的提高 | 第24-25页 |
2.2 聋哑人家庭因素 | 第25-26页 |
2.2.1 家庭教育观念 | 第25页 |
2.2.2 家长守护职能 | 第25-26页 |
2.2.3 家庭社会化训练 | 第26页 |
2.3 社会因素 | 第26-30页 |
2.3.1 学校特殊教育 | 第26页 |
2.3.2 就业有关权益的保障 | 第26-27页 |
2.3.3 聋健沟通媒介建设 | 第27页 |
2.3.4 其他支持社会网络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优势视角介入聋哑人社会融合的实务操作 | 第30-52页 |
3.1 优势视角介入的必要性和必要性 | 第30-31页 |
3.1.1 介入的必要性 | 第30页 |
3.1.2 介入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3.2 案例一:个案工作介入人际交往障碍聋哑人 | 第31-38页 |
3.2.1 个案工作开展思路和假设 | 第31-32页 |
3.2.2 个案基本资料 | 第32-33页 |
3.2.3 案主困境和优势评估 | 第33页 |
3.2.4 个案服务计划 | 第33-34页 |
3.2.5 个案工作记录 | 第34-38页 |
3.2.6 评估和总结 | 第38页 |
3.3 案例二:个案工作介入情绪管理障碍聋哑人 | 第38-47页 |
3.3.1 个案工作开展思路和假设 | 第38-39页 |
3.3.2 个案基本资料 | 第39页 |
3.3.3 案主困境和优势评估 | 第39-40页 |
3.3.4 个案服务计划 | 第40-41页 |
3.3.5 个案工作记录 | 第41-46页 |
3.3.6 评估和总结 | 第46-47页 |
3.4 聋哑人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探索 | 第47-52页 |
3.4.1 聋哑人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 | 第47-48页 |
3.4.2 聋哑人参与社会服务的可行性 | 第48-50页 |
3.4.2.1 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推动 | 第48页 |
3.4.2.2 企业社会责任感逐步提升 | 第48-49页 |
3.4.2.3 专业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 | 第49页 |
3.4.2.4 社会大众对公益事业的支持 | 第49-50页 |
3.4.3 社会工作者应努力的方向 | 第50-51页 |
3.4.3.1 组织策划 | 第50页 |
3.4.3.2.聋健交流学习的平台建设 | 第50页 |
3.4.3.3.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及时评估 | 第50-51页 |
3.4.4 聋哑人参与社会服务的评估 | 第51-52页 |
3.4.4.1 聋哑人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评估 | 第51页 |
3.4.4.2 聋哑人参与社会服务的前后效果评估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第52-54页 |
4.1 结论 | 第52页 |
4.2 反思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