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蔬菜病虫害论文--葱蒜类病虫害论文

韭菜迟眼蕈蚊越夏越冬生物学及其绿色防控新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篇 研究背景、国内外进展及全文研究思路第14-26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概况第14-15页
            1.2.1 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学特性第14-15页
            1.2.2 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方法第15页
        1.3 臭氧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及安全性评价第15-18页
            1.3.1 臭氧介绍第15-16页
            1.3.2 臭氧在害虫防治中的直接作用第16页
            1.3.3 臭氧处理植物后对虫害的间接影响第16-17页
            1.3.4 臭氧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展望第17-18页
        1.4 高温胁迫对昆虫的影响以及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展望第18-20页
            1.4.1 高温对昆虫的直接影响第18-19页
            1.4.2 高温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展望第19-20页
        1.5 昆虫耐寒性适应机制及展望第20-21页
            1.5.1 昆虫耐寒性研究第20页
            1.5.2 昆虫耐寒性研究展望第20-21页
        1.6 内参基因在昆虫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的研究第21-23页
            1.6.1 实时荧光定量PCR介绍第21页
            1.6.2 筛选内参基因的必要性第21-22页
            1.6.3 常用内参基因的选择条件第22页
            1.6.4 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及数据分析第22-23页
            1.6.5 内参基因研究展望第23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7.1 韭蛆田间种群动态规律、空间分布特性及其越夏越冬生物学研究第24页
            1.7.2 基于韭蛆生物学特性之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第24页
            1.7.3 奠定分子机理研究基础的内参基因筛选第24页
        1.8 本文结构与研究思路第24-26页
第二篇 韭菜迟眼蕈蚊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开发第26-74页
    第2章 韭菜迟眼蕈蚊田间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特性第26-32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2.2.1 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种群动态监测第26页
            2.2.2 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空间分布第26-27页
            2.2.3 韭菜迟眼蕈蚊卵的空间分布第27页
            2.2.5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空间分布第27页
            2.2.6 韭菜迟眼蕈蚊蛹的空间分布第27页
            2.2.7 数据分析第2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7-30页
            2.3.1 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种群动态监测(2014-2015年)第27页
            2.3.2 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空间分布第27-29页
            2.3.4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空间分布第29页
            2.3.5 韭菜迟眼蕈蚊蛹的空间分布第29-30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30-32页
    第3章 韭菜迟眼蕈蚊越夏越冬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2-42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3.2.1 温湿度测定仪器第32页
            3.2.2 韭菜迟眼蕈蚊的越夏场所调查第32-33页
            3.2.3 韭菜迟眼蕈蚊越冬场所调查第33-34页
            3.2.4 数据分析第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3.3.1 韭菜迟眼蕈蚊的越夏场所第34-39页
            3.3.2 韭菜地韭菜迟眼蕈蚊越冬虫态及位置第39-40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40-42页
            3.4.1 越夏种群动态及场所第40-41页
            3.4.2 越冬种群动态及场所第41-42页
    第4章 基于韭菜迟眼蕈蚊生物学特性之上的科学施药技术和合理施药时期研究第42-49页
        4.1 引言第42-4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4.2.1 材料第43页
            4.2.2 方法第43-44页
            4.2.3 数据分析第44-4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4.3.1 不同药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第45-46页
            4.3.2 施药方法筛选第46页
            4.3.3 施药时期筛选第46-47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47-49页
    第5章 基于施药方法问题之上的臭氧水浇灌法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技术研究第49-60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5.2.1 材料第49-50页
            5.2.2 供试仪器第50页
            5.2.3 露地韭菜浇灌O_3水防治韭蛆第50页
            5.2.4 平地覆膜韭菜浇灌O_3水防治韭蛆第50页
            5.2.5 小拱棚中韭菜浇灌O_3水防治韭蛆第50页
            5.2.6 O_3水对韭蛆虫态的影响第50-51页
            5.2.7 O_3水处理后韭菜对韭蛆的驱避效果评价第51页
            5.2.8 O_3水对韭菜生长高度及须根系的影响第51页
            5.2.9 O_3水对韭菜种籽发芽的影响第51-52页
            5.2.10 数据分析第5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5.3.1 露地浇灌O_3水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第52页
            5.3.2 平地覆膜浇灌O_3水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第52-53页
            5.3.3 小拱棚中浇灌O_3水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第53页
            5.3.4 O_3水对韭蛆形态的影响第53-54页
            5.3.5 O_3水处理韭菜后对韭蛆的驱避效果评价第54-55页
            5.3.6 O_3水对韭菜生长高度及须根系生长的影响第55页
            5.3.7 O_3水对韭菜种籽发芽的影响第55-57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57-60页
            5.4.1 田间浇灌O_3水对韭蛆的防治第57-58页
            5.4.2 O_3水处理后韭菜对韭蛆的驱避效果评价第58-59页
            5.4.3 O_3水处理对韭菜生长和种籽萌发的影响第59-60页
    第6章 臭氧浇灌法中膜的作用及无药化防治韭蛆新技术“日晒高温覆膜法”的研究与应用第60-70页
        6.1 引言第60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6.2.1 材料第60页
            6.2.2 高温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致死影响第60-61页
            6.2.3 塑料膜的筛选第61页
            6.2.4 光照强度对地温的影响第61页
            6.2.5 覆膜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评价第61-62页
            6.2.6 覆膜对韭菜生长的影响第62页
            6.2.7 数据分析第62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2-67页
            6.3.1 高温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致死影响第62-63页
            6.3.2 塑料膜的筛选第63页
            6.3.3 光照强度对地温的影响第63-64页
            6.3.4 覆膜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第64-66页
            6.3.5 覆膜对韭菜生长的影响第66-67页
        6.4 结论与讨论第67-70页
    第7章 本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第70-74页
        7.1 总结第70-72页
        7.2 创新点第72-73页
        7.3 展望第73-74页
第三篇 韭菜迟眼蕈蚊生长繁殖与灾变机理研究第74-89页
    第8章 韭菜迟眼蕈蚊内参基因筛选第74-89页
        8.1 引言第74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74-77页
            8.2.1 昆虫第74页
            8.2.2 发育历期下内参基因筛选第74-75页
            8.2.3 温度处理后内参基因筛选第75页
            8.2.4 药剂处理后内参基因筛选第75页
            8.2.5 光周期处理后内参基因筛选第75页
            8.2.6 不同寄主下内参基因筛选第75页
            8.2.7 不同地域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内参基因筛选第75页
            8.2.8 候选看家基因第75-76页
            8.2.9 总RNA抽提和cDNA合成第76页
            8.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76-77页
            8.2.11 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第77页
            8.2.12 目标基因的评估第77页
            8.2.13 统计分析第77页
        8.3 结果与分析第77-87页
            8.3.1 扩增效率第77页
            8.3.2 候选看家基因的表达第77页
            8.3.3 不同发育历期内参基因第77-82页
            8.3.4 温度处理下的内参基因第82页
            8.3.5 药剂处理下的内参基因第82-85页
            8.3.6 光周期处理下的内参基因第85页
            8.3.7 寄主处理下的内参基因第85页
            8.3.8 不同地理种群的内参基因第85页
            8.3.9 所有样本的内参基因第85-86页
            8.3.10 目标基因表达第86-87页
        8.4 结论与讨论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附录第102-106页
个人简历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结构蛋白16的生物学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