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村落空间解析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0-15页 |
1.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0-13页 |
1.1.2 相关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1.3 研究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3 不同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1.2.4 综合评述 | 第25-2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38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1.3.2 研究对象与时间限定 | 第27-31页 |
1.3.3 研究方法与重点 | 第31-38页 |
第二章 北京古村落的生成环境 | 第38-70页 |
2.1 自然因素对北京古村落的影响 | 第38-49页 |
2.1.1 地形地貌特征 | 第39-43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43-45页 |
2.1.3 河流水系 | 第45-49页 |
2.2 人文因素对北京古村落的影响 | 第49-58页 |
2.2.1 风水思想 | 第49-51页 |
2.2.2 传统规划思想 | 第51-53页 |
2.2.3 经济技术 | 第53-56页 |
2.2.4 宗教制度 | 第56-58页 |
2.3 地域因素对北京古村落的影响 | 第58-69页 |
2.3.1 都城建置的地域特色 | 第59-63页 |
2.3.2 北京城市职能和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63-68页 |
2.3.3 北京地区的移民活动 | 第68-6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北京古村落空间分布的整体性 | 第70-95页 |
3.1 北京古村落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 | 第70-75页 |
3.1.1 地理空间:从无序到有序 | 第71-74页 |
3.1.2 生态文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第74-75页 |
3.2 北京古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75-85页 |
3.2.1 自然环境与北京古村落空间分布 | 第76-78页 |
3.2.2 人口迁徙与北京古村落空间格局 | 第78-80页 |
3.2.3 都城建设与北京古村落空间布局 | 第80-82页 |
3.2.4 皇室修建活动与北京古村落空间布局 | 第82-83页 |
3.2.5 军事防御与北京古村落空间布局 | 第83-84页 |
3.2.6 “圈地”运动与古村落空间布局 | 第84-85页 |
3.3 北京古村落空间分布的形式特征 | 第85-94页 |
3.3.1 自然聚落式古村落的空间格局 | 第86-88页 |
3.3.2 交通沿线式古村落的空间格局 | 第88-91页 |
3.3.3 长城堡寨式古村落的空间格局 | 第91-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四章 北京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系统性 | 第95-110页 |
4.1 北京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 | 第95-99页 |
4.1.1 古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 | 第95-98页 |
4.1.2 不同主导因素下的村落形态 | 第98-99页 |
4.2 集团式村落的特征 | 第99-101页 |
4.2.1 基本构成与分布 | 第99页 |
4.2.2 成因与特点 | 第99-101页 |
4.3 曲带式村落的特征 | 第101-104页 |
4.3.1 基本构成与分布 | 第101-102页 |
4.3.2 成因与特点 | 第102-104页 |
4.4 放射式村落的特征 | 第104页 |
4.4.1 基本构成与分布 | 第104页 |
4.4.2 成因与特点 | 第104页 |
4.5 自由式村落的特征 | 第104-106页 |
4.5.1 基本构成与分布 | 第104-105页 |
4.5.2 成因与特点 | 第105-106页 |
4.6 城堡式村落的特征 | 第106-109页 |
4.6.1 基本构成与分布 | 第106-107页 |
4.6.2 成因与特点 | 第107-10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北京古村落内部空间形态与特征 | 第110-147页 |
5.1 北京古村落内部空间特色 | 第110-112页 |
5.1.1 形态多样,功能混合 | 第110-111页 |
5.1.2 自我营建,个性鲜明 | 第111页 |
5.1.3 层次丰富,主次有序 | 第111-112页 |
5.2 节点空间 | 第112-118页 |
5.2.1 村落入口空间 | 第112-114页 |
5.2.2 街巷节点空间 | 第114-117页 |
5.2.3 广场空间 | 第117-118页 |
5.3 古村落街巷空间解析 | 第118-139页 |
5.3.4 街巷空间的组织结构 | 第119-124页 |
5.3.5 街巷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 第124-132页 |
5.3.6 街巷空间形态特征 | 第132-138页 |
5.3.7 街巷空间的序列与层次 | 第138-139页 |
5.4 古村落院落空间解析 | 第139-146页 |
5.4.8 院落群体空间组织模式类型 | 第140-142页 |
5.4.9 院落空间组织模式类型 | 第142-1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六章 典型案例解析——灵水村 | 第147-158页 |
6.1 灵水村概述 | 第147-148页 |
6.2 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 | 第148-149页 |
6.3 节点空间及其特征 | 第149-151页 |
6.3.1 围绕古树形成的节点空间 | 第149-150页 |
6.3.2 围绕井台形成的节点空间 | 第150页 |
6.3.3 街巷交叉口 | 第150-151页 |
6.4 街巷空间及其特征 | 第151-154页 |
6.5 广场空间及其特征 | 第154-157页 |
6.5.4 平面形态与特征 | 第154-156页 |
6.5.5 空间形态及特征 | 第156-15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七章 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再生 | 第158-178页 |
7.1 古北水镇项目概述 | 第158-161页 |
7.1.1 项目背景 | 第158-159页 |
7.1.2 项目区域位置 | 第159页 |
7.1.3 项目拥有自然与人文资源情况 | 第159-160页 |
7.1.4 项目功能定位 | 第160-161页 |
7.2 民宿区规划建设情况 | 第161-177页 |
7.2.1 用地现状与环境整治 | 第161-164页 |
7.2.2 民宿区整体空间形态的传承与再造 | 第164-167页 |
7.2.3 街巷空间的传承与再造 | 第167-170页 |
7.2.4 院落空间的传承与再造 | 第170-173页 |
7.2.5 环境设施的传承与再造 | 第173-17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结论 传承与创新 | 第178-180页 |
附表-1 北京地区古村落概况(85 个) | 第180-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05-206页 |
致谢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