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山寨文化的传播学解读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提出问题 | 第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观察法 | 第11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11-12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目前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进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山寨"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20页 |
·"山寨"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山寨原意 | 第14页 |
·山寨新解 | 第14-17页 |
·社会对于"山寨"的认识 | 第17-20页 |
·正方观点 | 第17-18页 |
·反方观点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山寨文化"流行的传播学分析 | 第20-35页 |
·"山寨"文化的传者分析 | 第21-26页 |
·"山寨"文化传播动机的分析 | 第21-24页 |
·传播角色的传递性 | 第24-25页 |
·山寨作者自我"把关"和外力"把关" | 第25-26页 |
·"山寨"文化的内容分析 | 第26-28页 |
·"山寨"文化的内容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受欢迎"山寨"文化内容的分类 | 第28页 |
·山寨文化的受众分析 | 第28-31页 |
·受众的构成分析 | 第29-30页 |
·受众的动机分析 | 第30-31页 |
·山寨文化的传播渠道 | 第31-32页 |
·山寨文化的传播效果 | 第32页 |
·山寨文化的功能分析 | 第32-35页 |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 第32-33页 |
·打破"沉默的螺旋" | 第33-34页 |
·社会结构功能替代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社会层面的"山寨文化"解读 | 第35-43页 |
·联网的兴起,为大众自由表达意见提供了平台 | 第35-37页 |
·中国网络第一个10年发展进程 | 第35-36页 |
·联网发展的现状 | 第36-37页 |
·大众文化兴起,消费文化来临 | 第37-38页 |
·我国传媒的市场化 | 第37页 |
·消费文化促使非主流文化崛起 | 第37-38页 |
·政治文化思想解放的产物 | 第38-39页 |
·网络角色隐匿,大众随意表达意见 | 第39-41页 |
·网络隐匿性促使大众发泄压力 | 第39-41页 |
·娱乐化是大众发泄压力的另一渠道 | 第41页 |
·后现代主义的兴盛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山寨文化"的前景预期 | 第43-49页 |
·"山寨文化"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山寨文化"的"侵权"问题 | 第43-45页 |
·"山寨文化"导致群众文化的低俗化 | 第45-46页 |
·"山寨文化"不利于塑造青年人的世界观 | 第46页 |
·"山寨文化"前瞻 | 第46-49页 |
·确看待"山寨文化" | 第46-47页 |
·侵权与责任规避 | 第47页 |
·"山寨文化"需正确引导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