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0 绪论第12-28页
    0.1 论文的选题第12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2页
        0.2.1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第12-13页
        0.2.2 铜陵矿集区研究现状第13-19页
        0.2.3 冬瓜山矿区研究现状第19-22页
    0.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2-24页
        0.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0.3.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0.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第24-25页
    0.5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第25-28页
1 区域成矿背景第28-33页
    1.1 大地构造背景第28页
    1.2 区域地质背景第28-31页
        1.2.1 区域地层第28-30页
        1.2.2 区域构造第30-31页
        1.2.3 区域岩浆岩第31页
    1.3 大地构造演化第31-33页
2 矿床地质特征第33-48页
    2.1 矿区地质特征第33-39页
        2.1.1 矿区地层第34-37页
        2.1.2 矿区构造第37-38页
        2.1.3 矿区岩浆岩第38-39页
    2.2 矿体地质特征第39-42页
        2.2.1 层状主矿体第39-40页
        2.2.2 斑岩型矿体第40-42页
    2.3 矿石特征第42-45页
    2.4 蚀变类型及分带规律第45-47页
    2.5 成矿期次第47-48页
3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第48-64页
    3.1 岩体地质特征第48页
    3.2 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第48-53页
        3.2.1 岩石学特征第48-50页
        3.2.2 岩石化学特征第50-53页
    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53-56页
    3.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56-57页
    3.5 成岩机制第57-64页
        3.5.1 岩浆起源第57-58页
        3.5.2 成岩环境第58-61页
        3.5.3 岩浆的成岩作用过程第61-63页
        3.5.4 成岩机制探讨第63-64页
4 矿物学特征第64-89页
    4.1 样品选择及制备第64-65页
    4.2 分析测试技术第65-66页
        4.2.1 电子探针(EPMA)分析第65页
        4.2.2 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第65-66页
    4.3 测试结果及讨论第66-89页
        4.3.1 黄铁矿第66-71页
        4.3.2 磁黄铁矿第71-73页
        4.3.3 黄铜矿第73-74页
        4.3.4 磁铁矿第74-89页
5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第89-112页
    5.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89-90页
    5.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90-91页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第91-99页
        5.3.1 研究方法与测试结果第91-92页
        5.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第92-94页
        5.3.3 包裹体均一温度第94-97页
        5.3.4 群体包裹体成分第97-98页
        5.3.5 流体的不混溶性第98-99页
        5.3.6 成矿流体密度和压力第99页
    5.4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第99-102页
        5.4.1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第99页
        5.4.2 测试结果第99-101页
        5.4.3 成矿流体来源第101页
        5.4.4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第101-102页
    5.5 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02-110页
        5.5.1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第102-103页
        5.5.2 测试结果第103-108页
        5.5.3 成矿物质来源第108-110页
    5.6 成矿过程第110-112页
6 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第112-115页
    6.1 成矿地质条件第112-114页
        6.1.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第112-113页
        6.1.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第113页
        6.1.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第113-114页
    6.2 关键控矿因素分析第114-115页
7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第115-124页
    7.1 矿床成因第115-117页
    7.2 成矿模式第117-124页
        7.2.1 成矿动力学背景第117-121页
        7.2.2 成矿模式第121-124页
8 结论第124-127页
    8.1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24-126页
    8.2 尚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ATGL基因对牛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积累的调控作用研究
下一篇: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