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3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国外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2.3 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研究 | 第21-22页 |
1.3 矿业经济相关理论评述 | 第22-28页 |
1.3.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5页 |
1.3.2 复杂性科学理论 | 第25-28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8-3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4 创新点 | 第30-32页 |
2 黔东矿产资源禀赋与特征 | 第32-49页 |
2.1 成矿地质条件 | 第33-40页 |
2.1.1 大地构造 | 第33-34页 |
2.1.2 地层 | 第34-38页 |
2.1.3 岩石 | 第38-39页 |
2.1.4 深大断裂 | 第39-40页 |
2.1.5 岩浆活动 | 第40页 |
2.2 黔东矿产资源禀赋与特征 | 第40-46页 |
2.2.1 黔东矿产资源自然禀赋条件 | 第40-46页 |
2.2.2 黔东矿产资源特征 | 第46页 |
2.3 黔东优势矿产资源 | 第46-48页 |
2.3.1 优势金属矿产资源 | 第46-47页 |
2.3.2 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黔东矿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9-58页 |
3.1 金属矿业发展现状 | 第49-52页 |
3.1.1 锰产业发展现状 | 第49-51页 |
3.1.2 钒产业发展现状 | 第51页 |
3.1.3 铝产业发展现状 | 第51-52页 |
3.1.4 汞产业发展现状 | 第52页 |
3.2 非金属矿业发展现状 | 第52-53页 |
3.2.1 钡产业发展现状 | 第52页 |
3.2.2 硅产业发展现状 | 第52-53页 |
3.3 矿业环境保护现状 | 第53页 |
3.4 黔东矿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53-57页 |
3.4.1 黔东矿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 第53-54页 |
3.4.2 黔东矿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 第54-55页 |
3.4.3 黔东矿业发展的内部环境 | 第55页 |
3.4.4 黔东矿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方法体系研究 | 第58-82页 |
4.1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思路 | 第58-62页 |
4.1.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 第58-59页 |
4.1.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复杂性分析 | 第59-60页 |
4.1.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特点 | 第60-62页 |
4.1.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思路 | 第62页 |
4.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 | 第62-67页 |
4.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第62-63页 |
4.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组成要素 | 第63-65页 |
4.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65-66页 |
4.2.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目标分析 | 第66-67页 |
4.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方法论 | 第67-80页 |
4.3.1 系统方法论 | 第67-69页 |
4.3.2 复杂系统与还原论 | 第69-70页 |
4.3.3 复杂系统与整体论 | 第70-71页 |
4.3.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方法论 | 第71-76页 |
4.3.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方法论原则 | 第76-78页 |
4.3.6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 第82-107页 |
5.1 复杂性科学是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范式 | 第82-84页 |
5.1.1 蕴含整体性存在原理 | 第82-83页 |
5.1.2 蕴含内在关系存在原理 | 第83页 |
5.1.3 蕴含自组织原理 | 第83页 |
5.1.4 蕴含生态有机原理 | 第83-84页 |
5.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理论及分析方法 | 第84-90页 |
5.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内涵 | 第84-85页 |
5.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85-87页 |
5.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分析方法 | 第87-90页 |
5.3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 第90-98页 |
5.3.1 自组织理论概述 | 第90-93页 |
5.3.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 第93-94页 |
5.3.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协同效应分析 | 第94-95页 |
5.3.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自组织 | 第95-98页 |
5.4 基于整体涌现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 第98-101页 |
5.4.1 整体涌现的含义 | 第98-99页 |
5.4.2 整体涌现的特征 | 第99页 |
5.4.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整体涌现分析 | 第99-101页 |
5.5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 第101-105页 |
5.5.1 复杂适应系统简述 | 第101-102页 |
5.5.2 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 | 第102-103页 |
5.5.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第103-10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6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 第107-141页 |
6.1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 第107-114页 |
6.1.1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第107页 |
6.1.2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 第107-112页 |
6.1.3 效益分析 | 第112-113页 |
6.1.4 分析评述 | 第113-114页 |
6.2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 第114-124页 |
6.2.1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概况 | 第114-117页 |
6.2.2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 第117-120页 |
6.2.3 效益分析 | 第120-121页 |
6.2.4 分析评述 | 第121-124页 |
6.3 黔东玉铜松循环经济产业带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 第124-139页 |
6.3.1 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概况 | 第124-128页 |
6.3.2 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 第128-135页 |
6.3.3 效益分析 | 第135-136页 |
6.3.4 分析评述 | 第136-13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7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措施 | 第141-158页 |
7.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分析 | 第141-142页 |
7.1.1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第141-142页 |
7.1.2 生态环境分析 | 第142页 |
7.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分析 | 第142-148页 |
7.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 第142-144页 |
7.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劣势 | 第144-145页 |
7.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 第145-146页 |
7.2.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威胁 | 第146-147页 |
7.2.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分析 | 第147-148页 |
7.3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 | 第148-150页 |
7.3.1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 第148页 |
7.3.2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 | 第148-149页 |
7.3.3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 第149-150页 |
7.4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150-157页 |
7.4.1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组织与监管黔东矿业发展 | 第150-151页 |
7.4.2 完善矿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配套服务业 | 第151-152页 |
7.4.3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 第152-153页 |
7.4.4 拓展融资渠道,健全融资体系 | 第153-154页 |
7.4.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和管理 | 第154页 |
7.4.6 推进矿业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 | 第154-155页 |
7.4.7 加强矿业节能减排建设力度 | 第155-156页 |
7.4.8 强化矿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 第156-15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1页 |
8.1 结论 | 第158-159页 |
8.2 展望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