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 第16页 |
1.1.2 学术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3 中国大城市空间快速扩展带来生活空间问题及其社会空间结构建构的背景 | 第18-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9-2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技术路线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26-28页 |
1.5.1 总体目标 | 第26-27页 |
1.5.2 具体目标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28-49页 |
2.1 概念解析与界定 | 第28-32页 |
2.1.1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公正思潮 | 第28页 |
2.1.2 新人本主义(人文地理)空间观 | 第28-29页 |
2.1.3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 | 第29-30页 |
2.1.4 社会资源、社区资源与城市资源 | 第30-31页 |
2.1.5 空间剥夺与社区可获性、社区资源可获性 | 第31-32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2-46页 |
2.2.1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类型的理念研究 | 第32-39页 |
2.2.2 解决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类型的机制研究 | 第39-41页 |
2.2.3 构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规划路径研究 | 第41-44页 |
2.2.4 结论 | 第44-46页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46-49页 |
2.3.1 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结构)问题的研究 | 第46-47页 |
2.3.2 城市社区空间(质量)问题评价 | 第47-48页 |
2.3.3 对城市社区空间(质量)问题治理机制及其路径研究 | 第48页 |
2.3.4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及其解决机制的实践 | 第49-71页 |
3.1 后工业化城市生活空间问题类型及其解决实践 | 第49-63页 |
3.1.1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类型 | 第49-54页 |
3.1.2 解决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机制与路径 | 第54-60页 |
3.1.3 国外解决城市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管理路径案例 | 第60-63页 |
3.1.4 结论 | 第63页 |
3.2 中国解决城市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管理与规划路径案例研究 | 第63-69页 |
3.2.1 中国解决大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案例 | 第63-69页 |
3.2.2 结论 | 第69页 |
3.3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评析及其路径 | 第69-71页 |
第四章 评价与解决城市生活空间质量问题的理念与方法 | 第71-86页 |
4.1 城社会空间综合体系重构思想 | 第71页 |
4.2 社会空间体系公正重构的区域补偿理论与操作原则 | 第71-77页 |
4.2.1 “新区域主义”思潮的理论依据 | 第72-74页 |
4.2.2 新社会与经济公正管理的“第三条道路”操作法则理论 | 第74页 |
4.2.3 新人文地理学社会空间公正的区域补偿、同步发展理论与路径 | 第74-77页 |
4.3 区域补偿原理下的社会空间可获性(机制)原理 | 第77-85页 |
4.3.1 城市资源可获性(机制)原理 | 第77-78页 |
4.3.2 城市社区体系可获性(机制)原理 | 第78-79页 |
4.3.3 城市社区资源体系结构评价与可获性控制理念及其方法 | 第79-85页 |
4.4 结论 | 第85-86页 |
第五章 西安城市(社会)空间问题及其解决机制——以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 第86-130页 |
5.1 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 第86-90页 |
5.1.1 地理区位 | 第86-87页 |
5.1.2 历史沿革 | 第87页 |
5.1.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87-88页 |
5.1.4 经开区城市结构 | 第88-89页 |
5.1.5 功能结构 | 第89-90页 |
5.2 经开区的中心区城市社会区域划分 | 第90-107页 |
5.2.1 西安市城市社区空间体系划分现状 | 第91-94页 |
5.2.2 经开区社会区域体系划分现状研究 | 第94-98页 |
5.2.3 经开区的中心区社区体系划分方案 | 第98-107页 |
5.3 经开区中心区Ⅱ类社区体系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及治理原理和规划路径 | 第107-130页 |
5.3.1 边缘地带“二元”社区空间隔离问题及治理原理和规划路径 | 第108-118页 |
5.3.2 中心区内全覆盖型社区体系剥夺问题及治理原理和规划路径 | 第118-120页 |
5.3.3 商务中心区的低阶层阶层职住分离问题及治理原理和规划路径 | 第120-13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0-14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0-134页 |
6.1.1 中国转型期城市已处于社会生活空间问题展现阶段 | 第130-131页 |
6.1.2 提出了中国转型期大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主要类型 | 第131页 |
6.1.3 探讨了中国转型期大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解决(路径)机制 | 第131-134页 |
6.2 学术性与创新机制 | 第134-136页 |
6.2.1 研究的学术性 | 第134-135页 |
6.2.2 研究的特色 | 第135页 |
6.2.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35-136页 |
6.3 创新机制的提出-社会空间公正理念下的社会(居舍)可获性操作路径 | 第136-144页 |
6.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0页 |
附Ⅰ:社区资源问卷调查 | 第160-167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作者简介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