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18页 |
1 引言 | 第19-46页 |
1.1 鸭病毒性肝炎的概述 | 第19-23页 |
1.1.1 鸭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19页 |
1.1.2 鸭肝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9-20页 |
1.1.3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 第20-21页 |
1.1.4 鸭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1.5 鸭肝炎卵黄抗体及高免血清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1.6 展望 | 第23页 |
1.2 鸭甲肝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2.1 鸭甲肝病毒的分类 | 第23-24页 |
1.2.2 病原学特征 | 第24-25页 |
1.2.3 鸭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25-27页 |
1.2.4 鸭肝炎病毒的复制 | 第27-28页 |
1.3 鸭病毒性肠炎概述 | 第28-33页 |
1.3.1 流行病学 | 第28-29页 |
1.3.2 临床症状 | 第29页 |
1.3.3 病理损伤及病理变化 | 第29-30页 |
1.3.4 诊断 | 第30-32页 |
1.3.5 鸭病毒性肠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1.4 鸭肠炎病毒研究进展 | 第33-39页 |
1.4.1 鸭肠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34-35页 |
1.4.2 致病机制 | 第35-36页 |
1.4.3 鸭肠炎病毒的复制 | 第36-38页 |
1.4.4 鸭肠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38-39页 |
1.4.5 鸭肠炎病毒US10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39页 |
1.5 重组DEV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39-40页 |
1.6 Cre/LoxP重组系统的概述 | 第40-42页 |
1.6.1 Cre/LoxP重组的产生及其特性 | 第40-41页 |
1.6.2 Cre/LoxP重组系统在重组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1.7 病毒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 第42-45页 |
1.7.1 DHAV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 第43-44页 |
1.7.2 DEV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 第44页 |
1.7.3 其他病原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 第44-45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5-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72页 |
2.1 材料 | 第46-49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46页 |
2.1.2 毒株、菌株、抗体及载体等 | 第46页 |
2.1.3 试剂 | 第46-47页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7-48页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9-72页 |
2.2.1 鸭甲肝病毒3型致病性的研究 | 第49-50页 |
2.2.2 DHAV-3感染雏鸭肝脏的转录组分析 | 第50-52页 |
2.2.3 雏鸭感染DHAV-3天然免疫应答相关分子的检测 | 第52-53页 |
2.2.4 DHAV-3全基因的克隆 | 第53-56页 |
2.2.5 DHAV-3 VP1基因的克隆及其抗原优势区的鉴定 | 第56-58页 |
2.2.6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58-64页 |
2.2.7 含筛选标记gpt的重组病毒的筛选、纯化及鉴定 | 第64-65页 |
2.2.8 不含筛选标记gpt的重组病毒的筛选及纯化 | 第65-67页 |
2.2.9 重组病毒rDEV-AUs10-3-VP1的鉴定 | 第67-68页 |
2.2.10 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基本研究 | 第68页 |
2.2.11 免疫及效果评价 | 第68-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119页 |
3.1 DHAV-3的致病性研究 | 第72-77页 |
3.1.1 DHAV-3致死鸭胚及雏鸭临床症状的观察 | 第72-73页 |
3.1.2 感染DHAV-3雏鸭肝脏中病毒的RT-PCR鉴定 | 第73-74页 |
3.1.3 DHAV-3致死鸭胚肝脏及雏鸭各组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 | 第74-75页 |
3.1.4 病毒粒子形态的观察 | 第75-76页 |
3.1.5 DHAV-3的冻干 | 第76页 |
3.1.6 DHAV-3的毒力鉴定 | 第76-77页 |
3.2 转录组测序分析雏鸭感染DHAV-3后差异基因的表达 | 第77-84页 |
3.2.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77-80页 |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80-82页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第82-84页 |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验证 | 第84页 |
3.3 DHAV-3感染鸭的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 | 第84-91页 |
3.3.1 DHAV-3致死雏鸭各组织内病毒载量检测 | 第84-85页 |
3.3.2 雏鸭感染DHAV-3后肝脏及脾脏病毒载量检测 | 第85-86页 |
3.3.3 雏鸭感染DHAV-3后肝脏及脾脏病理切片观察 | 第86-87页 |
3.3.4 雏鸭感染DHAV-3后肝脏及脾脏免疫相关分子的检测 | 第87-91页 |
3.4 DHAV-3全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91-94页 |
3.4.1 DHAV-3全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91-92页 |
3.4.2 DHAV-3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92-94页 |
3.5 DHAV-3 VP1基因的克隆及其抗原优势区的鉴定 | 第94-97页 |
3.5.1 DHAV-3 VP1基因的PCR扩增及其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94页 |
3.5.2 DHAV-3 VP1分段截短表达 | 第94-96页 |
3.5.3 DHAV-3 VP1抗原优势区的鉴定 | 第96-97页 |
3.6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97-100页 |
3.6.1 筛选标记gpt-loxP表达盒的构建 | 第97-98页 |
3.6.2 VP1表达盒的构建 | 第98-99页 |
3.6.3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99-100页 |
3.7 不含筛选标记gpt的重组病毒的筛选及鉴定 | 第100-107页 |
3.7.1 含筛选标记gpt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 第100-103页 |
3.7.2 Cre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3.7.3 不含筛选标记gpt重组病毒rDEV-△Us10-3-VP1的PCR鉴定 | 第104-105页 |
3.7.4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的RT-PCR鉴定 | 第105-106页 |
3.7.5 Western blot检测rDEV-△Us10-3-VP1中VP1蛋白的表达 | 第106-107页 |
3.7.6 rDEV-△Us10-3-VP1的VP1基因表达产物的IFA检测 | 第107页 |
3.8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7-110页 |
3.8.1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中VP1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3.8.2 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蚀斑直径大小的比较 | 第108-109页 |
3.8.3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的电镜观察 | 第109页 |
3.8.4 重组病毒rDEV-△Us10-3-VP1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109-110页 |
3.9 免疫及效果评价 | 第110-119页 |
3.9.1 安全性试验 | 第110-111页 |
3.9.2 重组病毒免疫产蛋鸭及雏鸭后特异性抗体IgG的检测 | 第111-114页 |
3.9.3 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114-115页 |
3.9.4 免疫血清中DHAV-3 VP1特异性抗体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115-116页 |
3.9.5 免疫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检测 | 第116-117页 |
3.9.6 攻毒保护性试验 | 第117-119页 |
4 讨论 | 第119-131页 |
4.1 雏鸭感染DHAV-3的转录组测序 | 第119-120页 |
4.2 雏鸭感染DHAV-3的天然免疫应答 | 第120-122页 |
4.2.1 TLR7、RIG-1及MDA5的转录 | 第121页 |
4.2.2 IL-1β、IL-2及IL-6的转录 | 第121页 |
4.2.3 IFNs及ISGs的转录 | 第121-122页 |
4.3 DHAV-3 VP1抗原优势区的初步筛选 | 第122-123页 |
4.4 表达DHAV-3 VP1基因重组鸭肠炎病毒的构建 | 第123-125页 |
4.4.1 外源基因的选择 | 第123-124页 |
4.4.2 病毒载体的选择 | 第124页 |
4.4.3 US10基因作为插入位点 | 第124-125页 |
4.5 重组病毒的构建及筛选方法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4.5.1 重组病毒的构建 | 第125页 |
4.5.2 重组病毒筛选方法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4.6 DHAV-3 VP1基因在体外细胞内的表达 | 第126-127页 |
4.7 动物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7-131页 |
4.7.1 免疫产蛋鸭血清及卵黄中的抗体检测 | 第127-128页 |
4.7.2 免疫产蛋鸭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检测 | 第128-129页 |
4.7.3 攻毒保护性试验 | 第129-131页 |
5 结论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