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病毒性鱼病论文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非结构蛋白NV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摘要第10-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1 引言第14-29页
    1.1 IHN的流行及危害第14-15页
    1.2 IHN病原学第15-19页
        1.2.1 IHNV的分类地位第15-16页
        1.2.2 IHNV的培养特性第16页
        1.2.3 IHNV的基因组结构第16-17页
        1.2.4 IHNV主要结构与非结构蛋白及其功能第17-19页
        1.2.5 IHNV的基因型与毒力第19页
    1.3 病毒对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第19-26页
        1.3.1 NF-κB信号通路的组成第20页
        1.3.2 NF-κB信号通路激活与抑制的分子机制第20-22页
        1.3.3 NF-κB信号通路激活与抑制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第22-26页
    1.4 利用反向遗传操作对NV基因功能的研究第26-27页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47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2页
        2.1.1 病毒、细胞、抗体第29页
        2.1.2 质粒与菌株第29页
        2.1.3 主要试剂和耗材第29-31页
        2.1.4 引物第31-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47页
        2.2.1 IHNV的增殖第32页
        2.2.2 IHNV不同基因N、P、M、G、NV、L扩增第32-34页
        2.2.3 重组质粒pCI-N、pCI-P、pCI-M、pCI-G、pCI-NV、pCI-L构建第34-36页
        2.2.4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I-N、pCI-P、pCI-M、pCI-G、pCI-NV、pCI-L转染与表达第36-37页
        2.2.5 双荧光素酶检测NF-κB的活性第37-38页
        2.2.6 转染pCI-NV质粒并感染SeV对NF-κB下游促炎因子的测定第38页
        2.2.7 IHNV NV(32EGDL35)位点缺失重组病毒cDNA的构建第38-42页
        2.2.8 IHNV NV(32EGDL35)位点缺失重组病毒的拯救第42页
        2.2.9 IHNV NV(32EGDL35)位点缺失重组病毒的鉴定第42-44页
        2.2.10 IHNV NV不同位点缺失的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第44页
        2.2.11 IHNV NV不同位点缺失的重组病毒致病性试验第44-47页
3 结果第47-80页
    3.1 IHNV的增殖及TCIDso的测定结果第47页
    3.2 IHNV感染细胞对NF-κB活性的影响第47-49页
    3.3 影响NF-κB活性的IHNV蛋白筛选第49-53页
        3.3.1 IHNV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9-50页
        3.3.2 IHNVN、P、M、G、NV和L蛋白的真核细胞的表达第50-51页
        3.3.3 影响NF-κB活性的IHNV蛋白筛选第51-52页
        3.3.4 不同剂量IHNV L蛋白对NF-κB活性的影响第52-53页
    3.4 IHNV NV对NF-κB抑制作用第53-62页
        3.4.1 不同剂量IHNV NV蛋白对NF-κB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3.4.2 IHNV NV对SeV诱导的NF-κB活性的影响第54-55页
        3.4.3 IHNV NV抑制NF-κB的功能域的确定第55-61页
        3.4.4 转染pCI-NV质粒并感染SeV对细胞IKBα及NF-κB核转移的影响第61-62页
        3.4.5 转染pCI-NV质粒并感染SeV对NF-κB下游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第62页
    3.5 缺失NV不同位点重组IHNV CDNA的构建第62-66页
        3.5.1 NV(~(32)EGDL~(35))位点缺失的重组F3片段的扩增PCR鉴定结果第63页
        3.5.2 突变的重组F3片段与克隆载体连接的鉴定结果第63-64页
        3.5.3 重组中间载体的鉴定结果第64-65页
        3.5.4 pCI-NV_(Q32-35)和pCI-NV_(T32-35)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结果第65-66页
    3.6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鉴定结果第66-72页
        3.6.1 重组病毒感染CHSE-214细胞CPE观察结果第66-67页
        3.6.2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第67-68页
        3.6.3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 RT-PCR鉴定结果第68-69页
        3.6.4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分子标识的鉴定结果第69-71页
        3.6.5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病毒粒子形态的观察第71-72页
    3.7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对NF-κB核转移的影响第72页
    3.8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第72-73页
    3.9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在不同细胞的繁殖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第73-74页
    3.10 重组病毒rIHNV-NV_(Q32-35)和rIHNV-NV_(T32-35)的致病性第74-80页
        3.10.1 累积死亡率测定第74-75页
        3.10.2 重组病毒感染虹鳟组织病理变化第75-76页
        3.10.3 虹鳟稚鱼感染病毒后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第76-78页
        3.10.4 虹鳟感染亲本病毒和重组病毒后组织中病毒载量的测定第78-80页
4 讨论第80-86页
    4.1 IHNV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第80-81页
    4.2 IHNV NV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第81-82页
    4.3 IHNV NV不同位点对病毒复制和病毒毒力的影响第82-84页
    4.4 IHNV NV(~(32)EGDL~(35))位点缺失重组病毒构建与病毒的拯救第84-86页
5 结论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8页
附录第98-1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鸭甲肝病毒3型广东分离株致病性及表达其VP1基因重组鸭肠炎病毒免疫效果的研究
下一篇:吸烟与网络成瘾对大脑结构连接与功能连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