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乡村治理中的精英作用分析--基于江苏省镇江市戴庄村的个案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绪论第8-20页
    一、研究背景第8-9页
    二、研究意义第9页
        (一) 理论意义第9页
        (二) 现实意义第9页
    三、研究综述第9-16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9-10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6页
    四、基本概念界定第16-17页
        (一) 乡村精英的概念第16页
        (二) 乡村治理的概念第16-17页
    五、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 理论工具第17-18页
        (二) 研究方法第18页
    六、创新之处第18-20页
第一章 乡村精英作用的历史嬗变第20-23页
    一、乡绅社会范式下的乡村精英:社区保护人、国家经纪人第20-21页
    二、国家-农民范式下的乡村精英:国家代理人第21-22页
    三、国家-社会范式下的乡村精英:中介人第22-23页
第二章 个案村——戴庄村介绍第23-30页
    一、戴庄村概况第23页
    二、选择戴庄村的依据第23-25页
        (一) 从分散的个体生产向有组织的生产转变第23-24页
        (二) 从“劳动+土地”组合向“劳动+土地+技术”转变第24页
        (三) 从农户自我管理向统分结合管理转变第24-25页
    三、戴庄村治理精英的现有构成第25-30页
        (一) 本土村干部第25-26页
        (二) 大学生村官第26-27页
        (三) 外来科技人员第27-28页
        (四) 大户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第28-30页
第三章 戴庄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分析第30-35页
    一、本土村干部的整合作用第30-31页
    二、大学生村官新理念的引领作用第31-32页
    三、外来科技人员新技术的帮扶作用第32-33页
    四、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头作用第33-34页
    五、总结第34-35页
第四章 戴庄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5-40页
    一、“双重角色”的冲突影响了村干部治理主体作用的发挥第35-36页
    二、融入困难与预期迷茫的困惑制约了大学生村官引领作用的发挥第36-37页
    三、利益共享的缺乏影响了外来科技人员帮扶作用的发挥第37-38页
    四、行为选择的趋利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示范作用的发挥第38-39页
    五、乡贤文化的缺失影响了乡贤精神载体作用的发挥第39-40页
第五章 戴庄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作用发挥的引导路径第40-46页
    一、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村干部乡村治理作用的规范性第40-42页
        (一) 严格把好村干部“入口关”,完善村干部选举制度第40-41页
        (二) 优化治理环节,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第41-42页
        (三)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村干部薪酬制度第42页
    二、优化选拔机制,提升大学生村官乡村治理参与的效能性第42-43页
        (一) 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优化选拔机制第42页
        (二)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支持第42-43页
        (三) 完善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解决后顾之忧第43页
    三、实现利益共享,提升外来科技人员乡村治理服务的持续性第43-44页
        (一) 营造外来科技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第43页
        (二) 构筑外来科技人员扎根农村的多维激励体系第43-44页
    四、强化教育引导,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治理作用的表率性第44页
        (一)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第44页
        (二)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44页
    五、重塑乡贤文化,提升乡贤回归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第44-46页
        (一) 搭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平台第45页
        (二) 实现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适配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附录第52-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管理制度研究--以扬州实践为例
下一篇:治理理论视域下富民村村庄行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