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无知论》思想渊源和思想理论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1. 课题来源 | 第8-9页 |
2.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2.1 著作方面 | 第9-11页 |
2.2 论文方面 | 第11-14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3.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3.3 历史地位 | 第15-17页 |
4. 创新点 | 第17页 |
4.1 将僧肇的《答刘遗民书》纳入讨论范围 | 第17页 |
4.2 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探析 | 第17页 |
5.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5.1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5.2 归纳法 | 第18页 |
5.3 比较研究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般若无知论》思想渊源的探析 | 第19-29页 |
1.1 社会背景 | 第19-21页 |
1.2 般若思想译经成果 | 第21-22页 |
1.3 僧肇思想学养梳理 | 第22-26页 |
1.4 作论的直接原因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般若无知论》思想理论探析 | 第29-43页 |
2.1 思想概述 | 第29-30页 |
2.2 般若特性 | 第30-36页 |
2.2.1 无相无知 | 第30-31页 |
2.2.2 非有非无 | 第31-33页 |
2.2.3 无知与有知的统一 | 第33-35页 |
2.2.4 综述 | 第35-36页 |
2.3 认识世界的观念 | 第36-43页 |
2.3.1 真谛非所知 | 第36-38页 |
2.3.2 言有所不言 | 第38-39页 |
2.3.3 非一非异 | 第39-43页 |
第三章 《般若无知论》相关研究成果的探析 | 第43-49页 |
3.1 注疏类成果 | 第43-44页 |
3.2 义理诠释探析 | 第44-46页 |
3.2.1 理论阐释讨论 | 第45-46页 |
3.2.2 写作方式商榷 | 第46页 |
3.3 理论来源探析 | 第46-49页 |
3.3.1 影响标准界定 | 第46-47页 |
3.3.2 论证证据讨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