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页 |
三、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埃尔斯特局部正义理论溯源 | 第13-21页 |
一、从整体正义到局部正义 | 第13-16页 |
(一) 对整体正义理念的反思 | 第13-15页 |
(二) 埃尔斯特对局部正义的偏向 | 第15-16页 |
二、埃尔斯特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倾向 | 第16-21页 |
(一) 方法论个人主义 | 第16-18页 |
(二) 理性选择理论 | 第18-19页 |
(三) 博弈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埃尔斯特局部正义理论的构建 | 第21-32页 |
一、局部正义的界定 | 第21页 |
二、局部相比整体分配制度的优势 | 第21-22页 |
三、局部正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22-24页 |
(一) 公共机构的分配自主权缺乏规范 | 第22页 |
(二) 局部正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价值 | 第22-23页 |
(三) 稀缺性是影响分配最根本的因素 | 第23-24页 |
四、局部正义的解释框架 | 第24-32页 |
(一) 分配系统四类参与者 | 第24-25页 |
(二) 原则、标准、程序和机制 | 第25-27页 |
(三) 物品性质与适用原则 | 第27-29页 |
(四) 偏好的形成和聚集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对局部正义理论的评析 | 第32-42页 |
一、局部正义在埃尔斯特理论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32-35页 |
(一) 局部正义是埃尔斯特理论的集合和对正义的追求 | 第32-33页 |
(二) 局部正义体现了埃尔斯特对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认识 | 第33-35页 |
二、埃尔斯特局部正义理论的学术价值 | 第35-38页 |
(一) 从个体角度对马克思命题的解读 | 第35-36页 |
(二) 丰富和发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 | 第36-38页 |
三、埃尔斯特局部正义理论的启示 | 第38-42页 |
(一) 局部正义对当代中国坚持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启示 | 第38-39页 |
(二) 局部正义对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启示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