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化学论文--环境污染化学论文

氨氮在黄土包气带中吸附解吸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2-15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存在问题第15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3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7-21页
    2.1 区域环境概况第17-20页
        2.1.1 自然地理概况第17-18页
        2.1.2 区域地质概况第18-19页
        2.1.3 包气带特征第19-20页
    2.2 段家坡黄土-古土壤剖面理化性质概述第20-21页
        2.2.1 段家坡黄土-古土壤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第20页
        2.2.2 段家坡黄土—古土壤剖面有机物含量特征第20-21页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30页
    3.1 实验材料第21-24页
        3.1.1 实验土壤第21-22页
        3.1.2 实验仪器第22-23页
        3.1.3 实验试剂第23页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23-24页
    3.2 实验方法第24-30页
        3.2.1 测定方法第24页
        3.2.2 含水率的测定——烘干法第24页
        3.2.3 有机质含量的测定——550℃烧失量法第24页
        3.2.4 矿物成分的测定——X 射线衍射法第24-25页
        3.2.5 吸附/解吸动力学实验第25页
        3.2.6 批量平衡实验第25页
        3.2.7 影响吸附/解吸过程的某些因素第25-27页
        3.2.8 化学形态提取第27-28页
        3.2.9 数据处理方法第28-30页
第四章 氨氮的吸附/解吸行为特征第30-60页
    4.1 包气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氨氮的赋存特征第30-34页
        4.1.1 物理性质第30页
        4.1.2 化学性质第30-32页
        4.1.3 氨氮的赋存特征第32-34页
    4.2 氨氮吸附/解吸的动力学行为特征第34-37页
        4.2.1 氨氮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第34-36页
        4.2.2 氨氮的解吸动力学特征第36-37页
    4.3 氨氮吸附/解吸的热力学行为特征第37-49页
        4.3.1 氨氮等温吸附特征第38-42页
        4.3.2 氨氮等温解吸特征第42-45页
        4.3.3 氨氮的解吸滞后现象第45-49页
    4.4 氨氮等温吸附过程中形态和常规离子含量的变化规律第49-60页
        4.4.1 等温吸附过程中物相变化规律第49-51页
        4.4.2 吸附环境条件的变化第51-53页
        4.4.3 吸附过程中常规离子的变化规律第53-60页
第五章 氨氮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分析第60-92页
    5.1 环境条件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60-74页
        5.1.1 pH 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60-61页
        5.1.2 温度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61-63页
        5.1.3 盐度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63-74页
    5.2 土壤中的物质成分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74-84页
        5.2.1 有机质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74-76页
        5.2.2 碳酸钙(CaCO_3)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76-77页
        5.2.3 氧化铁(Fe_2O_3)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77-81页
        5.2.4 氧化铝(Al_2O_3)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第81-84页
    5.3 氨氮吸附机理探讨第84-92页
        5.3.1 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的基本理论第85页
        5.3.2 水—岩相互作用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第85-92页
结论与建议第92-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附图第99-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低碳交通的政策选择方法研究
下一篇:A~2/O及其变型工艺脱氮除磷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