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社会性别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导论第11-23页
    一、问题提出第11-14页
        (一) 借鉴和吸收国外社会性别教育先进实践成果的客观需要第12-13页
        (二) 对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持续思考和求解第13-14页
    二、文献综述第14-19页
        (一) 国外关于社会性别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第14-17页
        (二) 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性别教育的研究情况第17-19页
    三、研究意义第19-20页
    四、本文分析框架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20-21页
    五、研究创新点第21页
    六、研究方法第21-23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21页
        (二) 理论归纳法第21-22页
        (三) 实证调研法第22-23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性别教育观第23-29页
    一、社会性别教育观的马克思主义解读第23-27页
        (一)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两性平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第24-25页
        (二) 社会性别教育的形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研究范式多样化第25-26页
        (三)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性别教育观的主要内涵第26-27页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缘起和研究视角的回顾第27-29页
        (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兴起及发展第27-28页
        (二)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第28-29页
第二章 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第29-37页
    一、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必要性第29-32页
        (一) 实现“基础”课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第29-30页
        (二)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高校先进性别文化的必然要求第30-31页
        (三) “以人为本”和全方位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第31-32页
    二、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重要性第32-35页
        (一)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社会性别观念第33-34页
        (二)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两性和谐发展的理想信念第34页
        (三) 有助于拓展法律教学内容和增强女大学生自由发展的意识第34-35页
    三、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可行性第35-37页
        (一) 理念的融通性:“基础”课教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别教育意蕴第35页
        (二) 路径的互通性:社会性别教育是“基础”课凸显人本教育的载体第35-37页
第三章 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难点及原因第37-46页
    一、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难点分析第37-43页
        (一) 教师社会性别敏感的“两难困境”第37-38页
        (二) 学生性别意识不同程度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第38-41页
        (三) 教材文本对女性展现存在薄弱环节第41-42页
        (四) 社会性别教育意识及理念的缺失第42-43页
    二、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难点的原因分析第43-46页
        (一) 社会性别教育观念具有滞后性的根源分析第43-44页
        (二) 思想观念传播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根源分析第44-45页
        (三) 教育载体及素材的社会性别意识薄弱的根源分析第45-46页
第四章 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路径探索第46-58页
    一、进一步唤醒和强化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第46-48页
        (一) 加强社会性别理论的系统学习第46-47页
        (二) 在对传统性别意识反思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社会性别意识第47-48页
    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教材社会性别教育观的借鉴吸收第48-49页
        (一) 以性别平等为基点对“基础”课历史素材进行批判梳理第48-49页
        (二) 加强对“基础”课社会性别教学内容挖掘第49页
    三、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用第49-52页
        (一) 差异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第50页
        (二) 批评与思考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第50-51页
        (三) 情景与体验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第51页
        (四) 故事与对话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第51-52页
    四、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示例第52-55页
        (一) 社会性别教育融入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第52-53页
        (二) 社会性别教育融入道德观教育的内容第53-54页
        (三) 社会性别教育融入法律观教育的内容第54-55页
    五、促使社会性别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渗透第55-58页
        (一) 促使社会性别教育逐渐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第55页
        (二) 社会性别教育融入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示例第55-57页
        (三) 在与课堂相关外部环节渗透社会性别教育第57-58页
结语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5页
附录第65-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研究型大学创业能力评价研究--基于DANP-VIKOR方法
下一篇:社交网站中大学生社会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