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的不足 | 第15-16页 |
2.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 | 第16-22页 |
2.1 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 第16-18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 非理性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18-19页 |
2.3 现有文献评述 | 第19页 |
2.4 非理性因素对商业信用供给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4.1 对立统一规律 | 第19-20页 |
2.4.2 联系的普遍性 | 第20-21页 |
2.4.3 西蒙的有限理性论 | 第21页 |
2.4.4 道德风险的原理 | 第21-22页 |
3.情感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 | 第22-36页 |
3.1 情感因素的界定 | 第22-23页 |
3.1.1 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 第22页 |
3.1.2 情感因素的界定 | 第22-23页 |
3.2 商业信用供给的界定 | 第23-26页 |
3.2.1 商业信用供给的内涵 | 第23-24页 |
3.2.2 商业信用供给的动机 | 第24-26页 |
3.3 自然性情感因素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 | 第26页 |
3.4 社会性情感因素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 | 第26-36页 |
3.4.1 “熟人社会”角度下的社会性情感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3.4.2 “血缘型熟人社会”与商业信用供给 | 第29-30页 |
3.4.3 “地缘型熟人社会”与商业信用供给 | 第30-33页 |
3.4.4 “交往型熟人社会”与商业信用供给 | 第33-36页 |
4.情感对商业信用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6-51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4.2 变量界定与度量 | 第37-43页 |
4.2.1 被解释变量界定与度量 | 第37-38页 |
4.2.2 解释变量界定与度量 | 第38-42页 |
4.2.3 控制变量界定与度量 | 第42-43页 |
4.3 实证结果 | 第43-51页 |
4.3.1 样本省份分布描述 | 第43-45页 |
4.3.2 基本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4.3.3 相关系数分析 | 第46页 |
4.3.4 单因素方差模型 | 第46-47页 |
4.3.5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3.6 稳健性检验 | 第49-51页 |
5.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51-5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5.2 建议政策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A 第四章计量经济学版实证分析 | 第56-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