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论文

香椿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香椿简介第12页
    1.2 化学成分研究第12-15页
        1.2.1 黄酮类化合物第12-13页
        1.2.2 酚类第13页
        1.2.3 营养成分第13-14页
        1.2.4 挥发成分第14页
        1.2.5 其它成分第14-15页
    1.3 生物活性研究第15-17页
        1.3.1 抑菌第15页
        1.3.2 抗氧化第15页
        1.3.3 降血糖第15-16页
        1.3.4 抗肿瘤第16页
        1.3.5 其他作用第16-17页
    1.4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1.4.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7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香椿叶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第19-34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9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19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19页
    2.2 实验方法第19-24页
        2.2.1 香椿叶的前处理第19页
        2.2.2 总黄酮提取率测定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9-20页
        2.2.3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0页
        2.2.4 香椿叶中总黄酮的提取与测定第20-21页
        2.2.5 抗氧化活性检测第21-22页
            2.2.5.1 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ORAC)第21-22页
            2.2.5.2 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ABTS)第22页
            2.2.5.3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DPPH)第22页
        2.2.6 单因素实验设计第22-23页
            2.2.6.1 乙醇浓度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第22-23页
            2.2.6.2 料液比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第23页
        2.2.7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第23-24页
        2.2.8 数据分析第24页
    2.3 实验结果第24-33页
        2.3.1 各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第24-25页
            2.3.1.1 乙醇浓度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第24页
            2.3.1.2 液料比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第24-25页
        2.3.2 响应面优化香椿叶黄酮超声波提取工艺条件第25-31页
            2.3.2.1 优化总黄酮提取率第26-28页
            2.3.2.2 优化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 值)第28-31页
            2.3.2.3 最优提取条件的确定第31页
        2.3.3 最优条件提取黄酮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第31-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香椿叶黄酮粗提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第34-41页
    3.1 材料与设备第34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34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34页
    3.2 实验方法第34-37页
        3.2.1 香椿叶黄酮粗提物的制备第34-35页
        3.2.2 抗增殖活性检测第35页
        3.2.3 -淀粉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第35-36页
        3.2.4 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抑制活性测定第36页
        3.2.5 数据分析第36-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39页
        3.3.1 黄酮粗提物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第37-38页
        3.3.2 黄酮粗提物对糖尿病关键酶的抑制活性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香椿叶黄酮主要活性部位的筛选第41-50页
    4.1 材料与设备第41页
        4.1.1 材料与试剂第41页
        4.1.2 仪器与设备第41页
    4.2 实验方法第41-42页
        4.2.1 黄酮粗提物的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第41-42页
        4.2.2 各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评价第42页
        4.2.3 各极性部位的抗增殖活性评价第42页
        4.2.4 数据分析第4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2-48页
        4.3.1 各极性部位的收率第42-43页
        4.3.2 各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第43-44页
        4.3.3 各极性部位的抗增殖活性第44-46页
        4.3.4 各极性部位的糖尿病关键酶抑制活性第46-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乙酸乙酯部位的活性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第50-69页
    5.1 材料与设备第50-51页
        5.1.1 材料与试剂第50-51页
        5.1.2 仪器与设备第51页
    5.2 实验方法第51-53页
        5.2.1 聚酰胺树脂柱层析第51页
        5.2.2 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分析第51-52页
        5.2.3 中低压制备液相分离第52页
        5.2.4 化合物结构分析第52页
        5.2.5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第52-53页
        5.2.6 数据分析第5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3-67页
        5.3.1 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第53-54页
        5.3.2 HPLC 定性分析第54-56页
        5.3.3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56-63页
            5.3.3.1 化合物 1 的结构鉴定第56-59页
            5.3.3.2 化合物 2 的结构鉴定第59-60页
            5.3.3.3 化合物 3 的结构鉴定第60-62页
            5.3.3.4 化合物 4 的结构鉴定第62-63页
        5.3.4 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第63-64页
        5.3.5 单体化合物的抗增殖活性第64-66页
        5.3.6 单体化合物的糖尿病关键酶抑制活性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结论和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件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目的论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葛译《丰乳肥臀》为例
下一篇: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道德风险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