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的结论要点评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1 国防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国防教育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3 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内涵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教育理论 | 第20页 |
2.2.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第20-21页 |
2.2.3 党和国家的国防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2.3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 第22-24页 |
2.3.1 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 第22-23页 |
2.3.2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有利于实现国防现代化 | 第23页 |
2.3.3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 第25-52页 |
3.1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基本情况概述 | 第25-30页 |
3.1.1 师资队伍 | 第25-27页 |
3.1.2 实施形式 | 第27-29页 |
3.1.3 考核方式 | 第29-30页 |
3.2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30-35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3.2.2 调查内容 | 第30-31页 |
3.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1页 |
3.2.4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3.2.5 问卷与各部分信度分析 | 第33-34页 |
3.2.6 问卷与各部分效度分析 | 第34-35页 |
3.3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影响因素的回归及差异性分析 | 第35-39页 |
3.3.1 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3.3.2 差异性分析 | 第36-39页 |
3.4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50页 |
3.4.1 大学生国防意识薄弱及其原因 | 第39-42页 |
3.4.2 军事理论课效果不佳及其原因 | 第42-46页 |
3.4.3 军训重形式而不重实际效果及其原因 | 第46-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主要发达国家高校国防教育经验借鉴 | 第52-59页 |
4.1 主要发达国家高校国防教育概况 | 第52-56页 |
4.1.1 美国高校国防教育概况 | 第52-54页 |
4.1.2 日本高校国防教育概况 | 第54-55页 |
4.1.3 其他发达国家高校国防教育概况 | 第55-56页 |
4.2 主要发达国家高校国防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56-58页 |
4.2.1 注重高校国防教育法制建设 | 第56页 |
4.2.2 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 第56-57页 |
4.2.3 丰富大学生国防教育形式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加强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建议 | 第59-69页 |
5.1 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 第60-61页 |
5.1.1 为高校国防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 第60页 |
5.1.2 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 第60-61页 |
5.1.3 提高大学生参军或从事军事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及待遇 | 第61页 |
5.2 积极开展军训 | 第61-63页 |
5.2.1 提高大学生对于军训重要性的认识 | 第62页 |
5.2.2 完善军训内容 | 第62-63页 |
5.2.3 合理增加军训时间 | 第63页 |
5.3 不断改进高校国防教育方式方法 | 第63-67页 |
5.3.1 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64页 |
5.3.2 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法 | 第64-66页 |
5.3.3 开展主体性国防教育 | 第66页 |
5.3.4 丰富国防教育的形式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