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民间舞蹈论文--秧歌舞论文

多模态视角对海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绪论第10-13页
    一、研究目的、方法及价值第10-11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第11-12页
    三、语言学的研究思路第12-13页
第一章 海阳秧歌的历史形态第13-22页
    第一节 地理与人文存在条件第13-14页
    第二节 “有容乃大”——海阳秧歌的艺术特色第14-21页
        一、严谨的表演程式第14-15页
        二、民间秧歌队伍第15-16页
        三、表演形态第16页
        四、主要角色的身份与形象第16-19页
        五、小戏秧歌与音乐形式第19-21页
    第三节 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第21-22页
第二章 无声的言说:“三种身份群体”构筑下的海阳秧歌第22-34页
    第一节 舞蹈语言发声者与多模态话语系统第22-23页
    第二节 原生态群体的表达方式第23-26页
        一、原生态舞蹈第23页
        二、原生态群体的身份确认第23-24页
        三、原生态群体的表达方式——“民间艺人”的海阳秧歌第24-26页
    第三节 次生态群体的“无缝对接”第26-30页
        一、次生态群体的身份确认第26-27页
        二、“二老艺人”的秧歌世界第27-28页
        三、次生态群体的表达方式第28页
        四、地方性身体记忆到职业化民间舞第28-30页
    第四节 职业舞者的多元语篇第30-34页
        一、职业化舞者的身份确认第30-31页
        二、职业化舞者的表达方式——从教学与创作谈起第31-34页
第三章 “守旧立新”海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第34-40页
    第一节 海阳秧歌发展现状及成因第34-35页
    第二节 坚守各自的舞台第35-36页
    第三节 重返民间——教学与创作之我见第36-40页
        一、回归:不是倒退,而是重新出发第36-37页
        二、舞台形态的根性寻找第37-40页
结语第40-41页
附录第41-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49-5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国统一题材电影中柏林墙形象分析
下一篇:外显互动式任务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