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成人教育、业余教育论文--职工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以宁波江北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问题提出第9页
        1.1.2 社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功能和作用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页
    1.3 概念界定第10-11页
        1.3.1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第10页
        1.3.2 社区教育第10-11页
    1.4 研究综述第11-13页
        1.4.1 国内研究概况第11-12页
        1.4.2 国外研究概况第12-13页
        1.4.3 发展趋势评述第13页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第13-15页
        1.5.1 研究思路第13页
        1.5.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3 创新点第14-15页
2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理论基础第15-17页
    2.1 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第15页
    2.2 人力资本理论第15页
    2.3 终身学习理论第15-17页
3 宁波江北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第17-35页
    3.1 调查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情况第17-18页
        3.1.1 地点的选取第17页
        3.1.2 研究流程第17页
        3.1.3 调查对象第17页
        3.1.4 调查维度第17-18页
    3.2 研究结果分析第18-26页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第18-21页
        3.2.2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第21-26页
    3.3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求现状第26-35页
        3.3.1 再学习意愿的调查第26-28页
        3.3.2 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第28-29页
        3.3.3 参与社区教育的时间期待第29-30页
        3.3.4 参与学习的方式期待第30-31页
        3.3.5 教育培训活动内容的选择性第31-33页
        3.3.6 学习环境的关注性第33-34页
        3.3.7 学习费用的支付意愿及成本第34-35页
4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35-38页
    4.1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高愿景与实际低参与率的矛盾第35页
    4.2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和教育培训的实际供给的矛盾第35-36页
        4.2.1 内容无法满足需求第35页
        4.2.2 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研发机制第35-36页
        4.2.3 培训方式不灵活,模式单一第36页
        4.2.4 办学时间与成人工作时间冲突第36页
    4.3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紧迫性和政策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的矛盾第36-38页
        4.3.1 政府领导力度不够,组织不健全第36页
        4.3.2 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第36-38页
5 社区教育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第38-48页
    5.1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育培训参与率第38-39页
        5.1.1 加强终身学习理念教育,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第38页
        5.1.2 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第38页
        5.1.3 开拓宣传渠道,提高教育培训参与率第38-39页
    5.2 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满足多样化需求第39-45页
        5.2.1 多方筹措,整合教育资源第39页
        5.2.2 满足需求,编印教育课程第39-40页
        5.2.3 创新“学校—社区—企业”三位一体教育培训模式,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第40-45页
        5.2.4 灵活办学,解决工学矛盾第45页
    5.3 突显政府教育责任,保证各项措施有效到位第45-48页
        5.3.1 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第45-46页
        5.3.2 建设新型服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保障机制第46-48页
6 结束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附件一:调查问卷第50-54页
附件二:访谈第54-56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市域继续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下一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