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倭蜂猴简述 | 第12-17页 |
1.1.1 倭蜂猴的分布 | 第12-14页 |
1.1.2 倭蜂猴的生态研究 | 第14-16页 |
1.1.3 倭蜂猴的行为研究 | 第16-17页 |
1.1.4 当前倭蜂猴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页 |
1.2 无线电遥测技术监测野生动物活动综述 | 第17-19页 |
1.2.1 国内使用无线电跟踪(遥测)技术简述 | 第18页 |
1.2.2 国外应用无线电跟踪(遥测)技术简述 | 第18-19页 |
1.3 红外感应相机在野外动物调查综述 | 第19-21页 |
1.3.1 国内应用红外感应相机调查野生动物简述 | 第19-20页 |
1.3.2 国外应用红外感应相机调查野生动物简述 | 第20-21页 |
1.4 社区保护态度综述 | 第21-22页 |
1.4.1 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倭蜂猴分布调查及周边社区的保护态度调查 | 第21-22页 |
1.4.2 周边社区 | 第22页 |
1.5 本研究简况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2-23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2章 屏边大围山倭蜂猴分布调查 | 第25-35页 |
2.1 研究地点 | 第25-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2.1 倭蜂猴分布调查 | 第26页 |
2.2.2 倭蜂猴分布地和家域监测地植物调查 | 第26-27页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3.1 倭蜂猴分布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2.3.2 倭蜂猴分布地和家域监测地植被特征 | 第29-30页 |
2.3.3 倭蜂猴分布地和家域监测地植物区系特征 | 第30-32页 |
2.4 讨论 | 第32-35页 |
第3章 倭蜂猴家域研究 | 第35-4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3.2 研究地点 | 第36页 |
3.3 研究仪器 | 第36-38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3.5.1 第一只倭蜂猴的家域 | 第39-42页 |
3.5.2 第二只倭蜂猴的家域 | 第42-43页 |
3.5.3 第三只倭蜂猴的家域 | 第43-44页 |
3.5.4 倭蜂猴的栖息位置高度 | 第44页 |
3.5.5 倭蜂猴的蛰伏现象 | 第44-47页 |
3.6 讨论 | 第47-49页 |
第4章 应用红外感应相机调查倭蜂猴及同域野生动物 | 第49-56页 |
4.1 红外感应相机安装地点 | 第49页 |
4.2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9-5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4.5 讨论 | 第55-56页 |
第5章 周边社区保护态度调查 | 第56-63页 |
5.1 研究地点 | 第5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5.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9页 |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5.4.1 村民对倭蜂猴的认识 | 第59-60页 |
5.4.2 村民的保护态度 | 第60页 |
5.4.3 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 第60-61页 |
5.5 讨论 | 第61-63页 |
第6章 总结与保护建议 | 第63-66页 |
6.1 总结 | 第63-65页 |
6.2 倭蜂猴保护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84页 |
附图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