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教育风险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学生国际流动的问题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学生国际流动的问题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9-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国际流动风险识别理论透视 | 第23-34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中国大学生 | 第23页 |
2.1.2 大学生的国际流动 | 第23页 |
2.1.3 风险识别 | 第23-24页 |
2.2 相关理论梳理 | 第24-30页 |
2.2.1 高等教育国际化 | 第24-25页 |
2.2.2 风险识别理论 | 第25-29页 |
2.2.3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 | 第29-30页 |
2.3 中国大学生参与国际流动的特点 | 第30-32页 |
2.3.1 以垂直流动为主 | 第30-31页 |
2.3.2 以自筹经费为主 | 第31-32页 |
2.4 中国大学生参与国际流动的过程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前期风险识别事故树分析 | 第34-44页 |
3.1 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前期风险由来 | 第34-39页 |
3.1.1 访谈设计 | 第34页 |
3.1.2 中国大学生参与国际流动前期信息搜集种类 | 第34-37页 |
3.1.3 中国大学生参与国际流动前期信息搜集渠道 | 第37-39页 |
3.2 造成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前期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3.2.1 信息搜集不全风险产生的根源 | 第39页 |
3.2.2 造成信息搜集不全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3.3 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前期风险事故树建立 | 第41-44页 |
3.3.1 信息搜集风险事故树最小割集求解及分析 | 第42页 |
3.3.2 信息搜集风险事故树最小径集求解及分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中期风险识别事故树分析 | 第44-54页 |
4.1 中国大学生参与国际流动中期风险由来 | 第44-45页 |
4.1.1 探讨适应风险重要性 | 第44页 |
4.1.2 适应风险的组成 | 第44页 |
4.1.3 访谈设计 | 第44-45页 |
4.2 造成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中期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45-51页 |
4.2.1 造成学业适应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4.2.2 造成跨文化环境适应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4.3 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中期风险事故树建立 | 第51-54页 |
4.3.1 适应风险事故树最小割集求解及分析 | 第52页 |
4.3.2 适应风险事故树最小径集求解及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后期风险识别事故树分析 | 第54-62页 |
5.1 中国大学生参与国际流动后期风险由来 | 第54-56页 |
5.1.1 识别就业风险的重要性 | 第54页 |
5.1.2 参与国际流动大学生就业路径选择 | 第54-55页 |
5.1.3 访谈设计 | 第55-56页 |
5.2 造成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后期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5.2.1 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 | 第56-58页 |
5.2.2 劳动力市场需求 | 第58-59页 |
5.2.3 个人需求 | 第59页 |
5.3 中国大学生国际流动后期风险事故树建立 | 第59-62页 |
5.3.1 就业风险事故树最小割集求解及分析 | 第60-61页 |
5.3.2 就业风险事故树最小径集求解及分析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