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前言 | 第11-19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2.1 El Ni(?)o 的不同型态 | 第12-14页 |
| 1.2.2 ENSO 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调制 | 第14-17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介绍 | 第17-19页 |
| 2 数据与方法 | 第19-22页 |
| 2.1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 2.2 合成分析 | 第20页 |
| 2.3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 第20页 |
| 2.4 GPI 指数 | 第20-21页 |
| 2.5 热带气旋强度指数 ACE | 第21-22页 |
| 3 东太型 El Ni(?)o 与中太型 El Ni(?)o 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 | 第22-45页 |
| 3.1 区分东太型 El Ni(?)o 和中太型 El Ni(?)o | 第22-25页 |
| 3.1.1 区分方法及区分结果 | 第22-24页 |
| 3.1.2 El Ni(?)o 和中太型 El Ni(?)o 的 SSTA 差异 | 第24-25页 |
| 3.2 东太型 El Ni(?)o 与中太型 El Ni(?)o 对热带气旋生成地的影响 | 第25-38页 |
| 3.2.1 观测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 3.2.2 大尺度环境因子 | 第27-33页 |
| 3.2.3 GPI 诊断 | 第33-38页 |
| 3.3 东太型 El Ni(?)o 与中太型 El Ni(?)o 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 | 第38-45页 |
| 3.3.1 ACE | 第38-39页 |
| 3.3.2 影响 ACE 的因子 | 第39-45页 |
| 3.3.2.1 各等级热带气旋频数 | 第39-43页 |
| 3.2.2.2 累积持续时间 | 第43-45页 |
| 4.两类中太型 El Ni(?)o 事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地的影响 | 第45-51页 |
| 4.1 中太型 El Ni(?)o 事件的分类 | 第45-46页 |
| 4.2 两类中太型 El Ni(?)o 事件西北太平洋秋季热带气旋生成地的差异比较 | 第46-48页 |
| 4.3 解释 | 第48-51页 |
| 4.3.1 季风槽的影响 | 第48-50页 |
| 4.3.2 垂直风切变的影响 | 第50-51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 5.2 展望与不足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