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中沉水植物的功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 第15-33页 |
1.1 营养化水体的原位生态修复 | 第15-18页 |
1.1.1 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与危害 | 第15-17页 |
1.1.2 污染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 第17-18页 |
1.2 水生植物去污功能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1 水生植物的去污效果 | 第18-19页 |
1.2.2 生植物的去污机理 | 第19页 |
1.2.3 沉水植物的筛选及其应用 | 第19-20页 |
1.3 水生植物的抑藻功能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水生植物的抑藻效果 | 第20页 |
1.3.2 水生植物的抑藻机理 | 第20-21页 |
1.3.3 沉水植物的筛选及其应用 | 第21-22页 |
1.4 植物化感效应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1.4.1 化感作用特点 | 第22-23页 |
1.4.2 化感物质的种类 | 第23-24页 |
1.4.3 化感物质对生长抑制作用的机理 | 第24-26页 |
1.4.4 感物质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5 化感物质抑藻作用的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9-33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单一沉水植物种类的去污抑藻效应 | 第33-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1页 |
2.1.1 测试植物 | 第33-34页 |
2.1.2 实验用水 | 第34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2.1.4 数据测定与分析 | 第35-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2.2.1 沉水植物的耐污能力 | 第41-43页 |
2.2.2 沉水植物的去污效应 | 第43-47页 |
2.2.3 沉水植物的抑藻效应 | 第47-50页 |
2.3 讨论 | 第50-52页 |
2.3.1 沉水植物的耐污能力 | 第50-51页 |
2.3.2 沉水植物的去污能力 | 第51页 |
2.3.3 沉水植物的抑藻能力 | 第51-52页 |
2.4 小结 | 第52-55页 |
第三章 优势沉水植物组合的去污抑藻效应 | 第55-6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3.1.1 植物组合 | 第55-56页 |
3.1.2 实验用水 | 第5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3.1.4 数据测定与分析 | 第56-5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3.2.1 水植物组合的去污效应 | 第57-61页 |
3.2.2 水植物组合的抑藻效应 | 第61-64页 |
3.3 讨论 | 第64-67页 |
3.3.1 沉水植物组合的去污机理 | 第64-66页 |
3.3.2 沉水植物组合的抑藻机理 | 第66-67页 |
3.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沉水植物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第69-8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4.1.1 沉水植物水培液样本 | 第69-70页 |
4.1.2 水培液的浓缩提取 | 第70页 |
4.1.3 GC-MS测定 | 第7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9页 |
4.2.1 狐尾藻培养液化感物质的测定 | 第70-72页 |
4.2.2 苦草培养液化感物质的检测 | 第72-73页 |
4.2.3 伊乐藻培养液化感物质的测定 | 第73-75页 |
4.2.4 黑藻培养液化感物质的测定 | 第75-76页 |
4.2.5 金鱼藻培养液化感物质的测定 | 第76-78页 |
4.2.6 五种沉水植物水培液的成分比较分析 | 第78-79页 |
4.3 讨论 | 第79-81页 |
4.4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83-8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5.2 创新点 | 第84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附录A 实验相关数据 | 第95-107页 |
附录B 质谱图 | 第107-113页 |
附录C 研究记录 | 第113-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