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 我国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6-20页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1.1.1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 第16-17页 |
1.1.2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17页 |
1.2 我国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7-20页 |
1.2.1 蔬菜重金属污染来源 | 第18页 |
1.2.2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 | 第18-20页 |
2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及有效性 | 第20-24页 |
2.1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1.1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 | 第20页 |
2.1.2 土壤重金属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2 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2.2.1 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 第21-22页 |
2.2.2 影响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 第22-24页 |
3 影响蔬菜吸收重金属的因素 | 第24-25页 |
3.1 蔬菜种类 | 第24页 |
3.2 蔬菜不同部位 | 第24-25页 |
4 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修复的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4.1 常用的改良剂 | 第25-28页 |
4.1.1 常用的无机改良剂 | 第25-27页 |
4.1.2 有机改良剂 | 第27-28页 |
4.2 纳米改良剂 | 第28-29页 |
4.3 组合改良剂 | 第29页 |
5 重金属在土壤-作物体系中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5.1 重金属在土壤-蔬菜系统中迁移规律 | 第29-30页 |
5.2 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5.2.1 作物种类及不同的生长期 | 第30页 |
5.2.2 重金属种类、形态及复合污染因素 | 第30-31页 |
6 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意义 | 第31-34页 |
6.1 课题来源 | 第31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6.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6.4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不同蔬菜品种对重金属积累分布及污染评价 | 第34-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1.3 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35页 |
1.4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5页 |
1.5 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及方法 | 第35-36页 |
1.5.1 污染状况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1.5.2 评价标准 | 第36页 |
1.6 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2.1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 第36-38页 |
2.2 不同蔬菜中重金属的含量 | 第38-40页 |
2.3 不同蔬菜品种各部位中重金属分配差异性 | 第40-41页 |
2.4 不同蔬菜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组配改良剂的研制及其对土壤中重金属修复效果 | 第46-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1.1 单一改良剂实验 | 第46-48页 |
1.1.1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1.1.2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1.1.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1.2 组配改良剂组配实验 | 第48-49页 |
1.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1.2.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1.3 测定方法 | 第49页 |
1.3.1 土壤样品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49页 |
1.3.2 土壤生物有效性检测方法 | 第49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2页 |
2.1 单一改良剂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49-50页 |
2.2 单一改良剂对土壤中Pb、Cd、Cu、Zn的钝化效果 | 第50-54页 |
2.2.1 单一改良剂对土壤中Pb、Cd、Cu、Zn浸出态的影响 | 第50-52页 |
2.2.2 单一改良剂对土壤中Pb、Cd、Cu、Zn交换态的影响 | 第52-54页 |
2.3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54页 |
2.4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中Pb、Cd、Cu、Zn的钝化效果 | 第54-58页 |
2.4.1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中Pb、Cd、Cu、Zn浸出态的影响 | 第54-56页 |
2.4.2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中Pb、Cd、Cu、Zn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2.5 单一改良剂和组配改良剂的比较 | 第58-59页 |
2.6 讨论 | 第59-60页 |
2.7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组配改良剂对蔬菜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62-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62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62页 |
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62-63页 |
1.4.1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62-63页 |
1.4.2 土壤样品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63页 |
1.4.3 土壤生物有效性检测方法 | 第63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4页 |
2.1 两种组配改良剂对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63-66页 |
2.2 两种组配改良剂对蔬菜地土壤中Pb、Cd、Cu和Zn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 第66-68页 |
2.3 两种组配改良剂对蔬菜地土壤中Pb、Cd、Cu和Zn的TCLP提取态含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2.4 两种组配改良剂对蔬菜地土壤中Pb、Cd、Cu和Zn有效态含量的影响 | 第70-72页 |
2.5 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 第72-74页 |
3 讨论 | 第74-76页 |
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组配改良剂对蔬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77-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77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77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77页 |
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77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7页 |
2.1 两种组配改良剂对蔬菜生物量的影响 | 第78页 |
2.2 两种组配改良剂对蔬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78-82页 |
2.3 蔬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交换态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82-83页 |
2.4 蔬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TCLP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83-85页 |
2.5 蔬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85-87页 |
3 讨论 | 第87-89页 |
4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组配改良剂对旱地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影响 | 第90-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1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90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90-9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91页 |
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91页 |
1.5 重金属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计算 | 第91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0页 |
2.1 组配改良剂对重金属富集系数(BCF)的影响 | 第91-93页 |
2.2 组配改良剂对蔬菜植株各部位转运系数(TF)的影响 | 第93-98页 |
2.3 蔬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与转运系数之间的关系 | 第98-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1页 |
4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组配改良剂调控后的蔬菜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 第102-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102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102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102页 |
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102页 |
1.5 蔬菜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 第102-103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2页 |
2.1 旱地土壤A蔬菜重金属风险评估 | 第103-108页 |
2.2 旱地土壤B蔬菜重金属风险评估 | 第108-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3页 |
4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4-115页 |
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3 存在的不足 | 第116页 |
4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