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双修”视角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6-48页
    1.1 缘起第16-19页
    1.2 研究背景第19-24页
        1.2.1 中国城镇发展概况第19-21页
        1.2.2 矿业废弃地广泛分布于特大型综合性城市第21-22页
        1.2.3 矿业废弃地再生是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第22-23页
        1.2.4 矿业废弃地再生是城市“存量挖掘”的重要载体第23-24页
        1.2.5 矿业废弃地再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4页
    1.3 研究对象范畴界定第24-25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1.4.1 课题支撑第25-26页
        1.4.2 研究目的第26页
        1.4.3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7-44页
        1.5.1 城市更新研究第27-30页
        1.5.2 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第30-34页
        1.5.3 矿业废弃地景观规划研究第34-39页
        1.5.4 北京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相关研究第39-43页
        1.5.5 研究进展综合评述第43-44页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第44-48页
        1.6.1 研究内容第44-46页
        1.6.2 研究方法第46-47页
        1.6.3 研究框架第47-48页
2 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第48-78页
    2.1 矿业废弃地第48-57页
        2.1.1 概念第49页
        2.1.2 矿业废弃地产生第49-50页
        2.1.3 矿业废弃地种类第50-53页
        2.1.4 矿业废弃地特点第53页
        2.1.5 矿业废弃地土地利用现状第53-55页
        2.1.6 矿业废弃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55-57页
    2.2 矿业废弃地再生(abandoned mine land regeneration)第57-74页
        2.2.1 概念辨析第57-61页
        2.2.2 矿业废弃地再生的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第61-66页
        2.2.3 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基本模式第66-71页
        2.2.4 矿业废弃地再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1-74页
    2.3 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应对策略和再生规划必要性第74-77页
        2.3.1 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应对策略第74-75页
        2.3.2 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的必要性第75-77页
    2.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3 “城市双修”理念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理论研究第78-108页
    3.1 相关背景理论第78-87页
    3.2 “城市双修”理念的概念与内涵第87-89页
        3.2.1 背景理论对比分析第87-88页
        3.2.2 “城市双修”理念内涵第88-89页
    3.3 “城市双修”与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第89-93页
        3.3.1 “城市双修”理念在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中的作用第89-91页
        3.3.2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第91-93页
    3.4 “城市双修”理念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原则第93-95页
        3.4.1 整体性原则第93页
        3.4.2 渐进式原则第93-94页
        3.4.3 生态优先原则第94-95页
        3.4.4 文脉延续原则第95页
    3.5 “城市双修”理念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策略第95-106页
        3.5.1 总体规划框架与流程第95-98页
        3.5.2 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目标第98-99页
        3.5.3 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对策第99-102页
        3.5.4 矿业废弃地再生开发时序第102-104页
        3.5.5 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第104-106页
    3.6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4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评价研究第108-126页
    4.1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评价内涵第108-109页
        4.1.1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研究现状第108-109页
        4.1.2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内涵第109页
    4.2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DSR模型构建第109-110页
    4.3 矿业废弃地再生DSR时序评价体系构建第110-114页
        4.3.1 指标选取原则第110-111页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11-114页
    4.4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第114-120页
        4.4.1 驱动力指标量化第115-118页
        4.4.2 状态指标量化第118-119页
        4.4.3 响应指标量化第119-120页
    4.5 指标权重与评价模型确定第120-121页
        4.5.1 指标权重确定第120页
        4.5.2 评价模型确定第120-121页
    4.6 开发时序确定第121页
    4.7 结果与分析第121-124页
        4.7.1 矿业废弃地再生驱动力评价结果第121-122页
        4.7.2 矿业废弃地再生状态评价结果第122-124页
        4.7.3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的确定第124页
    4.8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5 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决策第126-168页
    5.1 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内涵第126-129页
        5.1.1 研究现状第126-127页
        5.1.2 改进的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内涵第127-129页
    5.2 矿业废弃地功能置换决策模型构建第129-131页
        5.2.1 可拓模型基本原理第129页
        5.2.2 经典域物元模型构建第129-130页
        5.2.3 节域物元模型构建第130页
        5.2.4 待评价对象物元模型构建第130页
        5.2.5 待评价对象关联度计算第130-131页
        5.2.6 关联度矩阵构建及其权重分配第131页
        5.2.7 方案适宜性计算和方案决策第131页
    5.3 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评价体系构建第131-135页
        5.3.1 评价指标确定依据及量化标准第132页
        5.3.2 住宅类土地功能置换评价指标确定第132-133页
        5.3.3 公园游憩类功能置换评价指标确定第133-134页
        5.3.4 科研办公类功能置换评价指标确定第134-135页
        5.3.5 商业服务类功能置换评价指标确定第135页
    5.4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决策第135-164页
        5.4.1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第136-137页
        5.4.2 建立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物元模型第137-138页
        5.4.3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关联度计算第138-151页
        5.4.4 确定物元特征权重第151-164页
    5.5 综合决策结果分析第164-166页
    5.6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6 “城市双修”视角下北京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第168-202页
    6.1 京西矿区概况第168-175页
        6.1.1 历史沿革第168-173页
        6.1.2 京西矿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第173-175页
    6.2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SWOT分析第175-181页
        6.2.1 内部优势(S)分析第176-178页
        6.2.2 内部劣势(W)分析第178-179页
        6.2.3 外部机遇(O)分析第179-180页
        6.2.4 外部发展挑战(T)第180-181页
        6.2.5 SWOT要素交叉分析第181页
    6.3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目标第181-182页
        6.3.1 城市修补目标第182页
        6.3.2 生态修复目标第182页
    6.4 研究区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依据第182-183页
    6.5 京西矿区再生利用规划策略第183-192页
        6.5.1 打造“一核、两轴、三中心”的空间结构第183-185页
        6.5.2 完善交通网络,改善公共交通设施第185-187页
        6.5.3 修复水网绿网,重塑景观生态格局第187-190页
        6.5.4 传承矿业文化,修复矿区生活方式第190-192页
    6.6 典型个案——王平镇矿业废弃地规划设计实证第192-201页
        6.6.1 现状分析第192-193页
        6.6.2 功能修补需求第193页
        6.6.3 生态修复需求第193页
        6.6.4 场地规划设计第193-201页
    6.7 本章小结第201-20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202-208页
    7.1 主要结论第202-205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205页
    7.3     研究不足第205-206页
    7.4 展望第206-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22页
致谢第222-224页
作者简介第224-226页
附录A: 矿业废弃地再开发学术调查问卷及结果第226-230页
附录B: 矿区居民调查问卷及结果第230-231页

论文共2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营养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中沉水植物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蓖麻对铅锌胁迫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