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5-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20-21页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1-23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6页
    2.1 突发事件第23-24页
        2.1.1 突发事件的定义第23页
        2.1.2 突发事件的特点第23-24页
    2.2 应急意识第24页
    2.3 应急素质第24页
    2.4 应急能力第24-26页
第3章 高校大学生应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第26-31页
    3.1 高校大学生个体因素分析第26-28页
        3.1.1 生理因素第26页
        3.1.2 心理因素第26-27页
        3.1.3 知识因素第27-28页
        3.1.4 思想因素第28页
    3.2 环境因素分析第28-31页
        3.2.1 高校环境第28-29页
        3.2.2 社会环境第29-31页
第4章 高校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测量量表构建第31-39页
    4.1 研究对象第31页
    4.2 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测量量表的理论建构第31-35页
        4.2.1 量表的编制原则第31-32页
        4.2.2 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测量量表的理论框架第32-35页
        4.2.3 编制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测量量表第35页
    4.3 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第35-37页
        4.3.1 问卷调查第35页
        4.3.2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35-37页
    4.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5章 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测量量表的分析第39-47页
    5.1 问卷施测和基本情况分析第39-40页
        5.1.1 问卷施测第39页
        5.1.2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第39-40页
    5.2 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测量正式量表检验第40-41页
        5.2.1 信度检验第40-41页
        5.2.2 效度检验第41页
    5.3 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测量分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1-45页
        5.3.1 个人素质分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1-42页
        5.3.2 高校环境分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2-44页
        5.3.3 社会环境分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4-45页
    5.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6章 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测量量表的实证分析第47-61页
    6.1 被试基本情况统计第47-48页
    6.2 基本原理第48-49页
    6.3 方法步骤第49-50页
    6.4 结果分析第50-60页
        6.4.1 个人素质测量结果分析第50-54页
        6.4.2 高校环境测量结果分析第54-57页
        6.4.3 社会环境测量结果分析第57-60页
    6.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7章 提升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质量的对策和建议第61-69页
    7.1 应急意识——知识知觉超前第61-64页
        7.1.1 知识知觉超前要全面具体第61-62页
        7.1.2 知识知觉超前要与时俱进第62页
        7.1.3 知识知觉超前要注重绩效第62-63页
        7.1.4 知识知觉超前要共享资源第63-64页
    7.2 应急素质——人防心防协调第64-65页
        7.2.1 人防心防协调要有持续性第64页
        7.2.2 人防心防协调要有针对性第64-65页
        7.2.3 人防心防协调要有实效性第65页
    7.3 应急能力——应对应变契合第65-69页
        7.3.1 应对应变契合之基是心理健康第66-67页
        7.3.2 应对应变契合之技是网络素养第67-68页
        7.3.3 应对应变契合之路是沟通交流第68-69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8.1 研究结论第69页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9-71页
附录第71-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心理契约对山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