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3、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城市低保家庭 | 第15页 |
2、社会支持网络 | 第15页 |
(五)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1、社会支持理论 | 第15页 |
2、情绪ABC理论 | 第15-16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无结构访谈法 | 第16页 |
2、观察法 | 第16-17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7-21页 |
(一)当前城市低保家庭帮扶手段的成效与不足 | 第17-18页 |
1、当前城市低保家庭帮扶手段取得的成效 | 第17页 |
2、当前城市低保家庭帮扶手段的不足 | 第17-18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1、社会工作发挥资源的链接和拓展作用 | 第18页 |
2、社会工作帮助方式具有可接受性 | 第18-19页 |
3、社会工作加强城市低保家庭的非正式支持网络 | 第19页 |
(三)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可行性 | 第19-21页 |
1、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城市低保家庭发展需要的目标一致 | 第19页 |
2、社会工作的方法有利于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 第19-21页 |
三、重庆市G社区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分析 | 第21-25页 |
(一)正式社会支持状况 | 第21-22页 |
1、政府和社区的支持状况 | 第21页 |
2、社会组织的支持状况 | 第21-22页 |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状况 | 第22-23页 |
1、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支持状况 | 第22页 |
2、亲戚的支持状况 | 第22-23页 |
3、邻里、朋友的支持状况 | 第23页 |
(三)G社区低保家庭社会支持不足的原因 | 第23-25页 |
1、客观原因 | 第23-24页 |
2、主观原因 | 第24-25页 |
四、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个案分析 | 第25-32页 |
(一)个案背景资料 | 第25页 |
(二)接案与预估 | 第25-30页 |
1、初始会谈 | 第25-27页 |
2、接案 | 第27-28页 |
3、问题评估及分析 | 第28-30页 |
(三)个案服务计划 | 第30-32页 |
1、服务目标 | 第30页 |
2、干预计划 | 第30-32页 |
五、个案介入过程 | 第32-42页 |
(一)初期阶段 | 第32-36页 |
1、了解案主孙女精神失常原因 | 第32-34页 |
2、协助案主孙女进行就医 | 第34-36页 |
(二)中期阶段 | 第36-38页 |
1、链接案主正式社会支持资源 | 第36-37页 |
2、链接案主非正式社会支持资源 | 第37-38页 |
(三)后期阶段 | 第38-40页 |
1、情绪疏导,恢复案主对生活的信心 | 第38页 |
2、进一步扩建案主社会支持网络 | 第38-40页 |
3、结案并跟踪服务 | 第40页 |
(四)服务效果评估 | 第40-42页 |
1、目标成效评估 | 第40-41页 |
2、过程评估 | 第41-42页 |
六、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反思与建议 | 第42-47页 |
(一)基于实务的反思 | 第42-45页 |
1、个案介入的反思 | 第42页 |
2、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反思 | 第42-43页 |
3、小结 | 第43-45页 |
(二)对城市低保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建议 | 第45-47页 |
1、政府、社区应增强对城市低保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 | 第45页 |
2、广泛链接社会资源 | 第45-46页 |
3、重视服务对象个别化需求 | 第46页 |
4、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桥梁作用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