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区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 第12-16页 |
1.2.3 研究简评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20-22页 |
2.1.1 协同创新与区域协同创新 | 第20-21页 |
2.1.2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 第21-22页 |
2.2 区域协同创新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集群策动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自组织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发展历程及协同创新现状 | 第25-41页 |
3.1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发展历程 | 第25-29页 |
3.1.1 自发聚集与间接策动阶段 | 第26-27页 |
3.1.2 直接策动阶段 | 第27-29页 |
3.2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发展特点 | 第29-30页 |
3.2.1 政府引导 | 第29页 |
3.2.2 依托高校 | 第29页 |
3.2.3 地缘契合、产业关联 | 第29-30页 |
3.3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现状——以环交大“知识经济圈”为例 | 第30-36页 |
3.3.1 环交大“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资源 | 第30-31页 |
3.3.2 环交大“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配置 | 第31-33页 |
3.3.3 环交大“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效果 | 第33-36页 |
3.4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36-38页 |
3.5 构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必要性和目的 | 第38-41页 |
3.5.1 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建必要性 | 第38-39页 |
3.5.2 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建目的 | 第39-41页 |
第4章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成及作用机理 | 第41-52页 |
4.1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成要素及互动模式 | 第41-44页 |
4.1.1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系统边界 | 第41-42页 |
4.1.2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系统要素互动模式 | 第42-44页 |
4.2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系统演化及演化动力 | 第44-46页 |
4.2.1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系统演化 | 第44页 |
4.2.2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系统演化动力 | 第44-46页 |
4.3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作用机理 | 第46-52页 |
4.3.1 内部动力机制作用机理 | 第47-50页 |
4.3.2 外部动力机制作用机理 | 第50-52页 |
第5章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条件 | 第52-55页 |
5.1 保障协同创新组织与目标协同 | 第52-53页 |
5.2 明确政府协同创新角色定位 | 第53页 |
5.3 发挥协同创新平台作用 | 第53页 |
5.4 解决知识产权归属与转化困难问题 | 第53-54页 |
5.5 完善动力机制支撑体系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附录1 | 第63-66页 |
附录2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