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20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1.1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1.2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3 国有燃气企业社会责任与一般国有企业相比较 | 第24页 |
2.1.4 国有燃气企业安全社会责任的界定 | 第24-25页 |
2.1.5 国有燃气企业安全社会责任相关法律要求 | 第25-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27页 |
2.2.2 本文的理论视角 | 第27-28页 |
第3章 国有燃气企业履行安全社会责任现状 | 第28-43页 |
3.1 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L天然气公司面临的安全社会责任 | 第29-37页 |
3.2.1 L天然气公司背景简述 | 第29-34页 |
3.2.2 L天然气公司安全社会责任分类 | 第34-35页 |
3.2.3 用户户内燃气事故特点及常见类型 | 第35-36页 |
3.2.4 造成燃气事故的户内安全隐患类型及原因 | 第36-37页 |
3.3 L天然气公司户内安全隐患治理措施 | 第37-43页 |
3.3.1 成立户内燃气安全隐患治理小组 | 第37-38页 |
3.3.2 制定安全隐患治理闭环管理流程 | 第38-41页 |
3.3.3 形成户内燃气安全隐患定级体系 | 第41-43页 |
第4章 国有燃气企业履行安全社会责任中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43-59页 |
4.1 国有燃气企业履行安全社会责任存在的不足 | 第43-52页 |
4.1.1 安全社会责任履行不深入 | 第43-45页 |
4.1.2 企业内部人员安全社会责任意识不足 | 第45-46页 |
4.1.3 安全隐患治理人员对分类定级标准认识不统一 | 第46-47页 |
4.1.4 安全隐患治理不彻底 | 第47-52页 |
4.2 国有燃气企业履行安全社会责任存在不足的原因 | 第52-59页 |
4.2.1 企业安全社会责任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52-54页 |
4.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54-56页 |
4.2.3 用户安全意识淡薄 | 第56-57页 |
4.2.4 企业与用户缺乏有效沟通渠道 | 第57-59页 |
第5章 国有燃气企业履行安全社会责任的对策研究 | 第59-67页 |
5.1 完善燃气企业安全社会责任相关法制建设 | 第59-61页 |
5.1.1 完善安全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及社会评价标准 | 第59页 |
5.1.2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建立安全责任社会化模型 | 第59-61页 |
5.1.3 健全法制促使燃气用具行业规范 | 第61页 |
5.2 推进国有燃气企业体制改革 | 第61-64页 |
5.2.1 深化L天然气公司内部体制改革 | 第61-62页 |
5.2.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第62-63页 |
5.2.3 优化燃气相关业务结构 | 第63-64页 |
5.3 与用户建立良好沟通机制 | 第64-65页 |
5.3.1 开辟多种沟通渠道 | 第64页 |
5.3.2 加强宣传增强用户安全意识 | 第64-65页 |
5.4 加强社会对国有燃气企业安全社会责任的监督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