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尾水排放现状 | 第17-18页 |
1.1.2 尾水再利用形势 | 第18页 |
1.1.3 课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2 尾水用于河道补充的发展情况 | 第19-22页 |
1.3 尾水补充对河道水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3.1 水文 | 第22页 |
1.3.2 水质 | 第22-24页 |
1.3.3 水生态 | 第24-25页 |
1.4 尾水补充河道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4.1 排放方式 | 第25-26页 |
1.4.2 流速 | 第26-28页 |
1.4.3 处理工艺 | 第28-29页 |
1.5 尾水补充河道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31-36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2.2.1 不同排放方式下污染物稀释扩散情况模拟研究 | 第31页 |
2.2.2 不同流速下尾水补充河道时的水环境变化模拟研究 | 第31-32页 |
2.2.3 尾水补充河道的跟踪研究 | 第32-33页 |
2.2.4 技术路线图 | 第33-34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2.3.1 参考标准 | 第34页 |
2.3.2 富营养化评价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不同排放方式下污染物稀释扩散情况模拟研究 | 第36-47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1 装置运行 | 第36-37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 不同排放方式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1 排放比例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排放高度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排放角度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不同排放方式对污染物稀释扩散影响程度分析 | 第41-45页 |
3.3.1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41-42页 |
3.3.2 不同排放方式在沿程上的影响程度 | 第42-43页 |
3.3.3 不同排放方式在深度上的影响程度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不同流速下尾水补充河道时的水环境变化模拟研究 | 第47-63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1.1 装置运行 | 第47-48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 不同流速下水质变化情况 | 第49-54页 |
4.2.1 有机物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4.2.2 氮变化规律 | 第50-53页 |
4.2.3 磷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4.3 不同流速下富营养化风险评价 | 第54-57页 |
4.3.1 Chla | 第54-55页 |
4.3.2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 第55-56页 |
4.3.3 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4.4 不同流速下细菌群落结构 | 第57-61页 |
4.4.1 物种丰度分析 | 第57页 |
4.4.2 门水平分析 | 第57-59页 |
4.4.3 特征菌属分析 | 第59-61页 |
4.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尾水补充河道的跟踪研究 | 第63-101页 |
5.1 研究区基本特征及监测方案 | 第63-68页 |
5.1.1 深度处理尾水补充河道特征 | 第63-64页 |
5.1.2 二级处理尾水补充河道特征 | 第64-66页 |
5.1.3 监测方案 | 第66-68页 |
5.2 水质变化情况 | 第68-85页 |
5.2.1 深度处理尾水补充河道时的水质变化 | 第68-71页 |
5.2.2 二级处理尾水补充河道时的水质变化 | 第71-80页 |
5.2.3 水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5页 |
5.3 富营养化风险评价 | 第85-90页 |
5.3.1 深度处理尾水补充河道时的富营养化评价 | 第85-86页 |
5.3.2 二级处理尾水补充河道时的富营养化评价 | 第86-89页 |
5.3.3 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90页 |
5.4 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情况 | 第90-99页 |
5.4.1 深度处理尾水补充河道时的细菌群落结构 | 第90-94页 |
5.4.2 二级处理尾水补充河道时的细菌群落结构 | 第94-98页 |
5.4.3 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98-99页 |
5.5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6.1 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