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侧面碰撞的乘员安全适应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2 侧面碰撞有限元建模与验证 | 第18-38页 |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2.1.1 中心差分算法 | 第18-19页 |
2.1.2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19-20页 |
2.2 模型搭建 | 第20-24页 |
2.2.1 模型搭建流程概述 | 第20-22页 |
2.2.2 几何清理与网格划分 | 第22页 |
2.2.3 连接方式简介 | 第22-24页 |
2.3 侧碰约束系统建模 | 第24-26页 |
2.3.1 汽车座椅建模 | 第24-25页 |
2.3.2 安全带建模 | 第25页 |
2.3.3 车内饰件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2.4 轮胎建模及假人放置 | 第26-28页 |
2.4.1 汽车轮胎建模 | 第26-27页 |
2.4.2 假人放置 | 第27-28页 |
2.5 碰撞仿真关键问题 | 第28-29页 |
2.5.1 接触问题 | 第28页 |
2.5.2 沙漏问题 | 第28-29页 |
2.6 关键参数设置 | 第29-30页 |
2.6.1 接触方式的设置 | 第29页 |
2.6.2 传感器参数设置 | 第29-30页 |
2.6.3 初始碰撞条件的设置 | 第30页 |
2.7 有限元模型对标验证 | 第30-37页 |
2.7.1 模型可信度初步验证 | 第30-33页 |
2.7.2 假人伤害值对标分析 | 第33-3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不同乘员碰撞仿真结果 | 第38-50页 |
3.1 乘员伤害评价指标简介 | 第38-39页 |
3.2 不同碰撞模型差异性对比 | 第39-41页 |
3.3 不同碰撞模型车身变形概述 | 第41-43页 |
3.4 不同碰撞模型响应特性对比 | 第43页 |
3.5 头部伤害仿真结果对比 | 第43-45页 |
3.6 胸部伤害仿真结果对比 | 第45-47页 |
3.7 腹部伤害仿真结果对比 | 第47-48页 |
3.8 骨盆伤害仿真结果对比 | 第48-4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侧面碰撞优化分析 | 第50-68页 |
4.1 接触力传递路径分析 | 第50-51页 |
4.2 薄壁构件耐撞性研究 | 第51-52页 |
4.3 B柱碰撞结果分析及优化 | 第52-55页 |
4.3.1 B柱碰撞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3.2 B柱优化 | 第53-55页 |
4.4 车门碰撞变形分析及优化 | 第55-57页 |
4.4.1 车门碰撞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4.2 车门优化 | 第56-57页 |
4.5 门槛梁及座椅横梁碰撞结果分析及优化 | 第57-60页 |
4.5.1 门槛梁及座椅横梁碰撞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5.2 门槛梁及座椅横梁优化 | 第59-60页 |
4.6 约束系统优化 | 第60-64页 |
4.6.1 侧碰气囊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4.6.2 气囊有效性验证 | 第62-64页 |
4.7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8 优化结果对比展示 | 第6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总结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