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6页 |
第一部分:蓝萼乙素(Glaucocalyxin B)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16-48页 |
1 前言 | 第16-1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2.1.2 饲养条件及饲料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1.5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4页 |
2.2.1 帕金森病大鼠动物模型构建 | 第21-22页 |
2.2.2 PD动物行为测试 | 第22-23页 |
2.2.3 免疫组化法检测中脑组织α-突触核蛋白、酪氨酸羟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 | 第23-25页 |
2.2.4 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中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 mRNA的表达 | 第25-27页 |
2.2.5 中脑组织NO含量检测 | 第27-28页 |
2.2.6 中脑组织ROS含量检测 | 第28-29页 |
2.2.7 中脑组织SOD活性检测 | 第29-30页 |
2.2.8 中脑组织MPO活性检测 | 第30页 |
2.2.9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中脑组织iNOS、Bax、Bcl-2、cleaved caspase-3、NF-κB及Nrf2/HO-1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30-34页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4-3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5-45页 |
3.1 LPS诱导大鼠帕金森病模型及动物行为测试 | 第35-37页 |
3.1.1 Stepping Test结果 | 第35页 |
3.1.2 Whisker Test结果 | 第35页 |
3.1.3 Cylinder Test结果 | 第35-37页 |
3.2 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病理相关蛋白α-Syn、TH、GFAP和CD11b的表达 | 第37-39页 |
3.3 各组大鼠中脑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和氧化应激反应的检测 | 第39-42页 |
3.3.1 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在各组大鼠中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第39-40页 |
3.3.2 大鼠中脑组织NO含量及iNOS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第40-41页 |
3.3.3 各组大鼠中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检测 | 第41-42页 |
3.4 各组大鼠中脑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检测 | 第42-43页 |
3.5 各组大鼠中脑组织NF-κB和Nrf2/HO-1途经相关蛋白检测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第二部分:蓝萼乙素(Glaucocalyxin B)对BV2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具体分子机制探究 | 第48-65页 |
1 前言 | 第48-4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2.1.1 细胞株 | 第49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49-5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1-55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51-52页 |
2.2.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 第52-53页 |
2.2.3 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 | 第53页 |
2.2.4 NO含量检测 | 第53页 |
2.2.5 ROS含量检测 | 第53页 |
2.2.6 SOD活性检测 | 第53-54页 |
2.2.7 MPO活性检测 | 第54-55页 |
2.2.8 Western blot检测BV2细胞中NF-κB、Nrf/HO-1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55页 |
2.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 第5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5-61页 |
3.1 BV2细胞中LPS和GLB的条件优化 | 第55-56页 |
3.2 各组细胞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 | 第56-57页 |
3.3 各组细胞中氧化应激反应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 | 第57-58页 |
3.4 各组细胞中NF-κB和Nrf2/HO-1途径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 | 第58-60页 |
3.4.1 各组细胞中NF-κB表达情况 | 第58-59页 |
3.4.2 各组细胞中Nrf2/HO-1途径蛋白表达情况 | 第59-60页 |
3.5 GLB减轻LPS诱导活化的BV2细胞对PC12细胞的损伤 | 第60-61页 |
3.5.1 MTT检测 | 第60页 |
3.5.2 细胞凋亡检测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综述 | 第7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