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满超渗兼容模型的参数区域化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蓄满-超渗兼容模型及参数区域化方法 | 第16-35页 |
| 2.1 蓄满-超渗兼容模型结构 | 第16-17页 |
| 2.2 模型参数 | 第17-24页 |
| 2.2.1 参数分类 | 第17-18页 |
| 2.2.2 参数物理意义 | 第18-24页 |
| 2.3 模型参数率定及其评价 | 第24-26页 |
| 2.3.1 参数率定方法 | 第24-25页 |
| 2.3.2 模型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 2.4 参数区域化方法 | 第26-35页 |
| 2.4.1 参数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2.4.2 参数回归法 | 第27-28页 |
| 2.4.3 土壤影响量化 | 第28-34页 |
| 2.4.4 相关关系曲线拟合 | 第34-35页 |
| 3 参数区域化 | 第35-69页 |
| 3.1 资料库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36页 |
| 3.1.1 陆浑水库流域概况 | 第35页 |
| 3.1.2 鲇鱼山水库流域概况 | 第35-36页 |
| 3.2 资料库流域地理信息提取 | 第36-45页 |
| 3.2.1 流域DEM数字高程和水系图 | 第36-38页 |
| 3.2.2 流域面积的提取 | 第38页 |
| 3.2.3 流域河道长度的提取 | 第38-39页 |
| 3.2.4 流域坡度提取 | 第39页 |
| 3.2.5 流域平均高程 | 第39-40页 |
| 3.2.6 土壤类型的提取 | 第40-42页 |
| 3.2.7 流域森林覆盖状况的提取 | 第42-45页 |
| 3.3 参数区域化 | 第45-69页 |
| 3.3.1 资料库流域参数的计算 | 第45-54页 |
| 3.3.2 下垫面土壤和森林覆盖量化 | 第54-55页 |
| 3.3.3 参数模拟的构建 | 第55-67页 |
| 3.3.4 参数区域化结果 | 第67-69页 |
| 4 参数区域化的验证和应用 | 第69-77页 |
| 4.1 燕山水库流域概况 | 第69-71页 |
| 4.1.1 地理位置 | 第69页 |
| 4.1.2 水文气象 | 第69页 |
| 4.1.3 资料选取 | 第69-70页 |
| 4.1.4 洪水选取 | 第70-71页 |
| 4.2 燕山水库流域地理信息提取 | 第71-73页 |
| 4.2.1 流域DEM数字高程和水系图图 | 第71-72页 |
| 4.2.2 流域地理信息提取 | 第72页 |
| 4.2.3 流域土壤类型和森林覆盖情况 | 第72-73页 |
| 4.3 参数区域化结果 | 第73-75页 |
| 4.3.1 土壤影响值和森林覆盖率 | 第73-74页 |
| 4.3.2 流域模型参数计算 | 第74页 |
| 4.3.3 参数计算结果 | 第74-75页 |
| 4.4 洪水预报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5.1 结论 | 第77页 |
| 5.2 新见解 | 第77-78页 |
| 5.3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