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冲击荷载作用下硬岩损伤及变形特性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力特性研究现状第12-14页
            (1) 岩石动力试验方法的研究第12-13页
            (2) 应变率对岩石动力特性影响第13页
            (3) 循环冲击荷载下岩石动力特性第13-14页
        1.2.2 岩石动态损伤第14-15页
            (1) 岩石损伤模型第14页
            (2) 冲击荷载下岩石损伤变量的确定第14-15页
        1.2.3 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破坏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 冲击荷载下岩石能耗特征第15-16页
            (2) 冲击荷载下岩石破坏模式第16页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第16-19页
        1.3.1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2 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第18-19页
第二章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设计第19-30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SHPB压杆装置介绍第19-23页
        2.2.1 SHPB试验装置及技术介绍第19-21页
        2.2.2 数据处理第21-22页
        2.2.3 SHPB试验中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1) 弥散效应第22页
            (2) 摩擦效应第22-23页
            (3) 波动效应第23页
    2.3 超声波测损伤试验技术介绍第23-25页
        2.3.1 超声波测试设备介绍第23-24页
        2.3.2 片麻岩试样损伤计算第24-25页
    2.4 试验设计第25-29页
        2.4.1 片麻岩试样的制作第25-28页
        2.4.2 SHPB试验设计第28-29页
    2.5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静载荷与冲击荷载组合作用下片麻岩的动力响应研究第30-45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静载荷与冲击荷载组合作用下片麻岩动力波形分析第31-33页
        3.2.1 应变率与冲击气压的相关性第31-32页
        3.2.2 片麻岩试样动力波形分析第32-33页
    3.3 静载荷与冲击荷载组合作用下片麻岩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第33-36页
        3.3.1 片麻岩典型应力—应变曲线第33-34页
        3.3.2 加载阶段第34-35页
        3.3.3 卸载阶段第35页
        3.3.4 应力—应变曲线第35-36页
    3.4 静载荷与冲击荷载组合作用下片麻岩能量耗散规律分析第36-44页
        3.4.1 SHPB压杆试验中的能量构成第36-37页
        3.4.2 单位体积吸收能与平均应变率及试样破碎程度的关系第37-40页
        3.4.3 吸能效率与平均应变率及峰值应力时间的关系第40-41页
        3.4.4 反射能和透射能的关系第41-44页
    3.5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静载荷与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片麻岩的动力响应研究第45-59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片麻岩动力波形分析第46-47页
        4.2.1 循环冲击载荷的波形分析第46-47页
        4.2.2 相同能量的循环冲击载荷的实现第47页
    4.3 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片麻岩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第47-52页
    4.4 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片麻岩损伤及能量分析第52-58页
    4.5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不同初始损伤变量下的片麻岩力学特性研究第59-71页
    5.1 引言第59-60页
    5.2 试验装置介绍第60-61页
        5.2.1 SHT4305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介绍第60页
        5.2.2 DH3816静态应变测试系统第60-61页
        5.2.3 其他试验仪器第61页
    5.3 试验设计第61-63页
        5.3.1 试验步骤第61-62页
        5.3.2 软件参数的选取第62-63页
    5.4 试验结果分析第63-69页
        5.4.1 单轴抗压强度与损伤变量的关系第63-67页
        5.4.2 应变与损伤变量的关系第67-69页
    5.5 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4页
    6.1 结论第71-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建筑物三维模型自动纹理映射方法
下一篇:高压共轨喷油器结构强度分析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