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弓网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弓网系统 | 第20-33页 |
2.1 概述 | 第20-21页 |
2.2 国外高速铁路弓网系统 | 第21-29页 |
2.2.1 欧洲国家高铁弓网系统及相关标准 | 第21-27页 |
2.2.2 日本高铁弓网系统及相关标准 | 第27-29页 |
2.3 中国高速铁路弓网系统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中国高速铁路弓网系统标准体系 | 第33-47页 |
3.1 概述 | 第33页 |
3.2 标准体系的构成和涵盖范围 | 第33-35页 |
3.2.1 构成 | 第33-34页 |
3.2.2 涵盖范围 | 第34-35页 |
3.3 标准中弓网系统动态作用参数 | 第35-42页 |
3.3.1 弓网接触力 | 第36-37页 |
3.3.2 接触线抬升和离线率 | 第37-39页 |
3.3.3 弹性不均匀度 | 第39-40页 |
3.3.4 列车行车速度 | 第40-41页 |
3.3.5 动态摆动量 | 第41-42页 |
3.4 标准体系内各标准间的相关性 | 第42-46页 |
3.4.1 概述 | 第42页 |
3.4.2 弓网接触力的取值范围 | 第42-44页 |
3.4.3 弓网接触力的测量和仿真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中欧弓网系统标准体系特征及内容对比 | 第47-70页 |
4.1 中欧弓网系统标准体系特征对比 | 第47-50页 |
4.1.1 欧洲标准体系的特征 | 第47-49页 |
4.1.2 中国标准体系的特征 | 第49-50页 |
4.2 中欧弓网系统标准体系的变革历程 | 第50-56页 |
4.2.1 概述 | 第50-51页 |
4.2.2 欧洲标准体系的变革 | 第51-53页 |
4.2.3 中国标准体系的变革及部分条文说明 | 第53-56页 |
4.3 中欧弓网系统标准体系的内容比较举例 | 第56-64页 |
4.3.1 接触网和受电弓特性 | 第56-59页 |
4.3.2 弓网相互作用特性 | 第59-60页 |
4.3.3 受电弓的检测和试验 | 第60-63页 |
4.3.4 施工及质量验收 | 第63-64页 |
4.4 建设中国高铁弓网系统标准体系的建议 | 第64-70页 |
4.4.1 设计与施工的标准 | 第64-66页 |
4.4.2 验收与维护的标准 | 第66-67页 |
4.4.3 测量与仿真的标准 | 第67-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