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黑层形成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 第11-12页 |
1.2.2 黑层形成与粒重之间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3 黑层与乳线之间的关系 | 第13页 |
1.2.4 黑层形成与有效积温之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5 籽粒形成与含水量的关系 | 第14-15页 |
1.2.6 籽粒形成与营养物质积累 | 第15-18页 |
1.2.7 苞叶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0-2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3.1 乳线比例与含水量及粒重的关系 | 第22页 |
3.2 籽粒乳线形成与籽粒营养物质积累的关系 | 第22-26页 |
3.2.1 籽粒乳线形成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3.2.2 乳线形成与蔗糖含量的关系 | 第23-24页 |
3.2.3 籽粒乳线形成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4 籽粒乳线形成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 第25-26页 |
3.3 乳线比例与粒重、含水量、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26-28页 |
3.4 玉米籽粒黒层的成分与结构 | 第28-32页 |
3.4.1 玉米籽粒黒层的成分 | 第28-31页 |
3.4.2 玉米籽粒黒层的结构 | 第31-32页 |
3.5 不同去苞叶处理对籽粒乳线消失和黒层形成的影响 | 第32页 |
3.6 去苞叶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7 不同去苞叶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3-35页 |
4 讨论 | 第35-40页 |
4.1 籽粒乳线形成与含水量、粒重的关系 | 第35页 |
4.2 籽粒乳线形成与营养物质积累的关系 | 第35-36页 |
4.3 夏玉米籽粒黒层结构和组分的初探 | 第36-37页 |
4.4 不同去苞叶处理对籽粒乳线消失和黒层形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4.5 不同去苞叶处理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4.6 不同去苞叶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5.1 籽粒乳线形成与含水量、粒重和营养物质积累的关系 | 第40页 |
5.2 夏玉米籽粒黒层结构和组分的初探 | 第40页 |
5.3 不同去苞叶处理对籽粒乳线消失和黒层形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附录 | 第4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