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生物物理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第12-17页 |
1.2.1 生物物理效应 | 第12-13页 |
1.2.2 电场种子生物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种子生物物理效应机理 | 第16-17页 |
1.3 本课题简介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9-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6页 |
2.2.1 电晕场试验装置 | 第19-20页 |
2.2.2 电晕场处理试验平台的设计 | 第20-22页 |
2.2.3 发芽试验 | 第22-23页 |
2.2.4 种子阻抗和介电特性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2.2.5 电压波形及电晕电流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2.2.6 介电分选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三种芒刺电极对水稻种子活力影响 | 第27-51页 |
3.1 三种芒刺电极对水稻种子活力影响的初探 | 第27-33页 |
3.1.1 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 第27-29页 |
3.1.2 三种芒刺电极处理后水稻种子电特性的变化 | 第29-30页 |
3.1.3 试验条件下三种芒刺电极处理效果不同原因的探讨 | 第30-33页 |
3.2 三种芒刺电极波形及电晕电流特性 | 第33-35页 |
3.3 三种芒刺电极对水稻种子活力影响的正交试验 | 第35-44页 |
3.3.1 圆弧形芒刺电极正交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 第35-37页 |
3.3.2 锯齿形芒刺电极正交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 第37-39页 |
3.3.3 针形芒刺电极正交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3.3.4 三种芒刺电极最优条件的验证试验及规律综合 | 第41-43页 |
3.3.5 最优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水稻种子在最优条件处理后电特性的变化 | 第44页 |
3.5 电晕场处理多层种子 | 第44-48页 |
3.5.1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5.2 电晕场处理多层种子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3.5.3 电晕场处理多层种子机理的讨论 | 第47-48页 |
3.6 电晕场处理水稻种子对发芽峰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3.7 电晕场对水稻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介电分选及电晕场介电分选组合处理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51-60页 |
4.1 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51-54页 |
4.1.1 介电分选试验方案 | 第51页 |
4.1.2 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51-53页 |
4.1.3 各级种子的分选重量及千粒重 | 第53页 |
4.1.4 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发芽峰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5 介电分选对水稻种子的阻抗和介电特性的影响 | 第54页 |
4.2 电晕场与介电分选组合处理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 电晕场及介电分选组合处理机的初步设计 | 第56-59页 |
4.3.1 总体设计 | 第56-57页 |
4.3.2 电晕场处理机构 | 第57页 |
4.3.3 介电分选处理机构 | 第57-58页 |
4.3.4 淌板机构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创新点 | 第61页 |
5.3 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