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慢生单胞菌类群的捕食特性与生物地理学分布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第12-13页
第一章 捕食性细菌研究进展及论文立题依据第13-36页
    1.1 捕食性细菌第13页
    1.2 捕食性细菌的系统发育分类第13-31页
        1.2.1 变形菌门第13-22页
        1.2.2 拟杆菌门第22-26页
        1.2.3 放线菌门第26-28页
        1.2.4 厚壁菌门第28-29页
        1.2.5 绿弯菌门第29-30页
        1.2.6 蓝藻门第30-31页
    1.3 捕食性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31-33页
        1.3.1 捕食性与非捕食性细菌的捕食蛋白组研究第31-32页
        1.3.2 附生型与寄生型蛭弧菌类群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第32页
        1.3.3 海洋生境与陆地生境蛭弧菌类群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第32-33页
    1.4 捕食性细菌的潜在应用第33-34页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捕食性细菌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第36-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6-40页
        2.1.1 捕食性细菌基因组信息第36-39页
        2.1.2 基因组分析第39-40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0-48页
    2.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慢生单胞菌类群的猎物谱研究第49-6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3.1.1 猎物谱分析第49-51页
        3.1.2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51-52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2-66页
        3.2.1 猎物谱实验第52-59页
        3.2.2 比较基因组分析第59-66页
    3.3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慢生单胞菌类群的生物地理学分析第68-8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8-70页
        4.1.1 构建MetaTaxDB第68-69页
        4.1.2 系统发育分析第69-7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0-81页
    4.3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5页
    5.1 总结第82-83页
    5.2 展望第83-85页
附表第85-129页
    附表一 三株兼性捕食性细菌的候选猎物菌株信息(放线菌门)第85-87页
    附表二 三株兼性捕食性细菌的候选猎物菌株信息(拟杆菌门)第87-88页
    附表三 三株兼性捕食性细菌的候选猎物菌株信息(厚壁菌门)第88-90页
    附表四 三株兼性捕食性细菌的候选猎物菌株信息(变形菌门)第90-94页
    附表五 兼性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的猎物基因组信息第94-101页
    附表六 兼性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的候选猎物型弧菌基因组信息第101-106页
    附表七 三株兼性捕食性细菌的猎物谱第106-121页
    附表八 兼性捕食性慢生单胞菌的猎物与非猎物直系同源蛋白组第121-124页
    附表九 慢生单胞菌类群的序列来源第124-126页
    附表十 慢生单胞菌类群GeneBank编号第126-129页
附图第129-159页
    附图一 三株兼性捕食性细菌的猎物谱第129-159页
        放线菌门第129-135页
        拟杆菌门第135-139页
        厚壁菌门第139-144页
        变形菌门第144-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资助情况第165-1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6-16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氨基酸转运蛋白PAT1调控mTORC1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多巴胺/蜕皮激素受体通过结合20-羟基蜕皮酮调节昆虫的变态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