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7页 |
1.2.1 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 | 第14-22页 |
1.2.2 关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探索 | 第22-27页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7-2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4 相关概念明晰 | 第28-29页 |
1.4.1 专业学位与专业硕士 | 第28-29页 |
1.4.2 协同育人与协同育人机制 | 第2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30页 |
1.6.2 调查研究法 | 第30页 |
1.6.3 比较研究法 | 第30页 |
1.6.4 个案研究法 | 第30页 |
1.6.5 专家访谈法 | 第30-31页 |
1.7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1页 |
第二章 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协同共生理论研究 | 第31-40页 |
2.1 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内涵及特征 | 第31-32页 |
2.1.1 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内涵 | 第31-32页 |
2.1.2 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特征 | 第32页 |
2.2 基本理论依据 | 第32-35页 |
2.2.1 协同共生理论 | 第32-35页 |
2.3 协同共生理论运用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 第35-36页 |
2.4 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系统中政府、学校及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 | 第36-40页 |
2.4.1 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系统中三方的角色、职责和功能 | 第37页 |
2.4.2 产学研联合培养中三方的利益分析 | 第37-38页 |
2.4.3 产学研联合培养中三方的社会责任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第40-49页 |
3.1 国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40-46页 |
3.1.1 美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40-43页 |
3.1.2 英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43-45页 |
3.1.3 日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45-46页 |
3.2 国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46-48页 |
3.2.1 项目合作培养模式 | 第46-47页 |
3.2.2 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模式 | 第47页 |
3.2.3 订制培养模式 | 第47-48页 |
3.2.4 学程交替培养模式 | 第48页 |
3.3 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广西专业学位教育概况及广西大学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 第49-62页 |
4.1 广西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 | 第49-52页 |
4.2 广西专业硕士培养特点 | 第52-53页 |
4.2.1 专业硕士培养规模小,学位点少 | 第52页 |
4.2.2 专业硕士改革刚起步,专业硕士的培养处于探索阶段 | 第52页 |
4.2.3 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产学研联合培养不深入 | 第52-53页 |
4.3 广西大学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 第53-62页 |
4.3.1 广西大学专业硕士的基本情况 | 第53-56页 |
4.3.2 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有区别,但授课形式上差别不大 | 第56页 |
4.3.3 设有独立的实践环节,但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56-58页 |
4.3.4 基本采用了双导师制,但仍存在校外导师只挂名的现象 | 第58-59页 |
4.3.5 在毕业考核中,需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进一步强化 | 第59页 |
4.3.6 就业前景不如学术型硕士,仍存在身份的社会认可误区 | 第59-60页 |
4.3.7 与学术型硕士有一定区别,但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仍需加强 | 第60-62页 |
4.4 广西大学专业硕士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2页 |
4.4.1 各培养主体观念尚未转变 | 第62页 |
4.4.2 企业积极性不高,培养形式单一,产学研联合培养未能落实 | 第62页 |
第五章 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协同育人机制的构想 | 第62-68页 |
5.1 构建健全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协同育人体系 | 第62-64页 |
5.2 政府发挥主导功能,宏观上协调产学研各方的工作 | 第64-65页 |
5.2.1 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专业硕士培养 | 第64页 |
5.2.2 为企业提供财政、税费等支持,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 第64-65页 |
5.3 高校完善培养主体功能,加强与企业合作 | 第65-67页 |
5.3.1 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制 | 第65页 |
5.3.2 从专业硕士培养各机制、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硕士的培育 | 第65-66页 |
5.3.3 实现多主体培养专业硕士,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 第66-67页 |
5.4 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主动承担培养主体的责任 | 第67-68页 |
5.4.1 发挥企业能动性,自觉参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体系 | 第67-68页 |
5.4.2 主动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 第68页 |
第六章 实证分析,以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为例 | 第68-76页 |
6.1 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情况分析 | 第68-74页 |
6.1.1 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 | 第68-70页 |
6.1.2 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效果 | 第70-72页 |
6.1.3 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改革前后的基本情况对比 | 第72-73页 |
6.1.4 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 第73-74页 |
6.2 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建议 | 第74-76页 |
6.2.1 利用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开展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 第74-75页 |
6.2.2 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利用学校资源,联合社会资源,完善专业硕士培养机制 | 第75页 |
6.2.3 发动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参与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 | 第75-7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