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页 |
第三节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创新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道德治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重要性 | 第16-29页 |
第一节 “新时代”、“道德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一、“新时代”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道德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新时代我国农村道德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中国古代儒家、道家道德治理思想 | 第20-21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治理思想 | 第21-23页 |
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治理思想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新时代我国农村道德治理的重要意义 | 第25-29页 |
一、农村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 | 第25-26页 |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 第26-27页 |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道德治理现状分析——以六安市为例 | 第29-42页 |
第一节 安徽省六安市农村道德状况调查 | 第29-31页 |
一、农民开放理性的道德意识被塑造 | 第30页 |
二、农村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 第30-31页 |
三、农村道德教育设施不断得到保障 | 第31页 |
第二节 新时代农村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6页 |
一、职业道德失范 | 第31-33页 |
二、家庭美德淡化 | 第33-34页 |
三、社会公德缺失 | 第34-35页 |
四、个人品德的养成存在缺陷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新时代我国农村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2页 |
一、农村经济发展困境 | 第37-39页 |
二、农村社会结构弊病 | 第39-40页 |
三、农村文化素养缺陷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道德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第42-46页 |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 第42-43页 |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 第43-44页 |
三、健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治理体制 | 第44-45页 |
四、完善刚柔相济的道德治理方式 | 第45页 |
五、重视农村教育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促进社会积极主动参与 | 第46-49页 |
一、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 第46-47页 |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7-48页 |
三、树立典型榜样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竭力发挥家庭依托作用 | 第49-51页 |
一、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 第49-50页 |
二、注重家庭教育的互动性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努力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 第51-54页 |
一、继承传统,传播新风 | 第51-52页 |
二、参与活动,提升自我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