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及病症 | 第12-15页 |
1.1.1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循环式 | 第12-13页 |
1.1.2 赤霉菌的侵染过程 | 第13-14页 |
1.1.3 小麦赤霉病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 第14-15页 |
1.1.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15页 |
1.2 植物抗赤霉病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网格蛋白 | 第17-20页 |
1.3.1 网格蛋白复合体的组成 | 第18页 |
1.3.2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 | 第18-19页 |
1.3.3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的功能研究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病原菌材料 | 第21页 |
2.1.3 质粒、菌株 | 第21页 |
2.1.4 酶及各种生化试剂 | 第21页 |
2.1.5 主要溶液配方 | 第21-22页 |
2.1.6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1.7 PCR引物 | 第22-23页 |
2.2 材料培养及处理 | 第23-25页 |
2.2.1 小麦的培养条件和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2.2.2 烟草的培养及处理 | 第24页 |
2.2.3 拟南芥的培养 | 第24页 |
2.2.4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41页 |
2.3.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3.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 第26页 |
2.3.3 反转录合成cDNA | 第26-27页 |
2.3.4 TaCLC1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 第27页 |
2.3.5 目的片段回收 | 第27-28页 |
2.3.6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33页 |
2.3.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第33页 |
2.3.8 TaCLC1亚细胞定位 | 第33-34页 |
2.3.9 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 | 第34-36页 |
2.3.10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36页 |
2.3.11 BSMV沉默TaCLC1基因 | 第36-38页 |
2.3.12 小麦基因拷贝数分析 | 第38-39页 |
2.3.13 禾谷镰刀菌培养及植物发病情况分析 | 第39-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3.1 TaCLC1基因的分离及其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3.1.1 小麦TaCLC1基因的克隆 | 第41页 |
3.1.2 小麦TaCLC1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41-42页 |
3.1.3 小麦TaCLC1cDNA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2页 |
3.1.4 TaCLC1基因的拷贝数分析 | 第42-43页 |
3.1.5 TaCLC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43页 |
3.2 TaCLC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3-44页 |
3.3 TaCLC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46页 |
3.3.1 TaCLC1基因在禾谷镰刀菌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45页 |
3.3.2 TaCLC1基因在不同植物激素诱导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46页 |
3.3.3 TaCLC1基因在植物不同组织中表达模式分析 | 第46页 |
3.4 BSMV-VIGS沉默小麦TaCLC1后抗赤霉病分析 | 第46-49页 |
3.5 过表达TaCLC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3.6 过表达TaCLC1拟南芥和突变体对禾谷镰刀菌的抗性分析 | 第50-51页 |
3.6.1 拟南芥过表达株系的PCR鉴定 | 第50页 |
3.6.2 小麦TaCLC1基因在拟南芥中功能分析 | 第50-51页 |
3.7 过表达TaCLC1烟草抗病性分析 | 第51-54页 |
3.7.1 转基因TaCLC1烟草的获得 | 第51-52页 |
3.7.2 TaCLC1基因提高烟草对禾谷镰刀菌的抗性 | 第52-53页 |
3.7.3 过表达TaCLC1提高PR蛋白相关基因表达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4.1 网格蛋白参与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 | 第54-55页 |
4.2 网格蛋白参与调控小麦抗赤霉病的机制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