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北京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1-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研究基础第14-3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8页
        2.1.1 休闲相关概念界定第14-16页
        2.1.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界定第16-18页
    2.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研究发展历程第18-20页
        2.2.1 国外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发展历程第18-19页
        2.2.2 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发展历程第19-20页
    2.3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类别第20-23页
        2.3.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类第20-22页
        2.3.2 城市公园广场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的关系第22-23页
    2.4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布局理论第23-26页
        2.4.1 城市功能布局理论第23页
        2.4.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第23-25页
        2.4.3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结构模式第25-26页
    2.5 研究范围界定第26-31页
        2.5.1 石景山区概况第26-27页
        2.5.2 石景山区城市休闲空间内容第27-28页
        2.5.3 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8-29页
        2.5.4 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内容第29-31页
    2.6 案例借鉴第31-36页
        2.6.1 线性连贯的纽约铁路高线公园第31-33页
        2.6.2 政府主导的人气巴黎沙滩节活动第33-34页
        2.6.3 后工业时代工业遗址公园典范德国鲁尔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第34-36页
第三章 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现状第36-57页
    3.1 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概况第36-40页
        3.1.2 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历程第36-37页
        3.1.3 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在北京市中的地位第37-38页
        3.1.4 上位规划研究第38-40页
    3.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布特征第40-46页
        3.2.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模和类型特征第40-41页
        3.2.2 城市公共休闲布局特征第41-46页
    3.3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人群使用现状第46-55页
        3.3.1 人群使用行为现状第46-53页
        3.3.2 内部设施现状第53-55页
    3.4 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评价第57-82页
    4.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可达性评价第57-68页
        4.1.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开放程度评价第57-58页
        4.1.2 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第58-63页
        4.1.3 车行交通可达性评价第63-65页
        4.1.4 步行交通可达性评价第65-68页
    4.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服务水平评价第68-77页
        4.2.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服务影响范围评价第68-71页
        4.2.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服务人口评价第71-77页
    4.3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使用者评价第77-81页
        4.3.1 网络打分评价第77-79页
        4.3.2 访谈和评论评价第79-81页
    4.4 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优化建议第82-93页
    5.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布局问题总结第82-85页
        5.1.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区域配给错位第82-83页
        5.1.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连通性差第83-84页
        5.1.3 部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可达性较差第84页
        5.1.4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质量问题第84-85页
    5.2 优化建议和对策第85-93页
        5.2.1 石景山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理想结构第85页
        5.2.2 增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规模第85-87页
        5.2.3 提升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质量第87-88页
        5.2.4 提高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可达性第88-89页
        5.2.5 借力首钢改造,打造公园特色品牌第89-90页
        5.2.6 对接上位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第90-92页
        5.2.7 加强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管理第92-9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3-96页
    6.1 总结第93-9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附录A第99-102页
附录B第102-10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市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下一篇:轨道交通网络生长下北京市新城职住空间发展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