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3.1 历史地段 | 第12页 |
1.3.2 历史街区 | 第12-13页 |
1.3.3 保存、保护、维护和整治 | 第13页 |
1.3.4 历史环境保护 | 第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第13-15页 |
1.4.1 主要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1.4.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7-26页 |
2.1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1.1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论 | 第17-19页 |
2.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性法规 | 第19-20页 |
2.1.3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案例研究 | 第21-25页 |
2.2.1 成都锦里历史文化街区 | 第21-24页 |
2.2.2 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要素解读 | 第26-46页 |
3.1 模式口街区的发展脉络 | 第26-29页 |
3.1.1 街区主要发展沿革 | 第26-27页 |
3.1.2 军事古镇的历史价值 | 第27-29页 |
3.2 模式口街区的古道文化 | 第29-31页 |
3.2.1 京西古道寻根 | 第29-30页 |
3.2.2 驼铃古道溯源 | 第30-31页 |
3.3 模式口街区的建筑遗产 | 第31-45页 |
3.3.1 传统商业业态类型 | 第31-33页 |
3.3.2 历史建筑特征与特色 | 第3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模式口街区现状解读与更新评价 | 第46-74页 |
4.1 阶段一: 更新计划实施前的现状解读 | 第46-60页 |
4.1.1 人口与用地分析 | 第46-48页 |
4.1.2 道路交通分析 | 第48-51页 |
4.1.3 公共及基础设施分析 | 第51-54页 |
4.1.4 商业业态评价 | 第54-57页 |
4.1.5 街巷空间与肌理 | 第57-59页 |
4.1.6 街区调研问题总结 | 第59-60页 |
4.2 阶段二: 更新计划的动态追踪与评价 | 第60-73页 |
4.2.1 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回顾 | 第60-65页 |
4.2.2 阶段性局部更新的实施后评价 | 第65-69页 |
4.2.3 保护更新进程中问题 | 第69-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模式口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对策探讨 | 第74-96页 |
5.1 目标、原则与更新策略 | 第74-77页 |
5.1.1 保护更新目标 | 第74页 |
5.1.2 保护更新原则 | 第74-75页 |
5.1.3 保护更新规划策略 | 第75-77页 |
5.2 街区保护更新方案与对策 | 第77-82页 |
5.2.1 保护范围界定与建筑分类保护 | 第77-79页 |
5.2.2 街区保护更新思路 | 第79-82页 |
5.3 街区风貌控制建议 | 第82-94页 |
5.3.1 街区界面控制 | 第82-86页 |
5.3.2 空间节点控制 | 第86-90页 |
5.3.3 建筑风貌控制 | 第90-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附录A | 第99-108页 |
附录B | 第108-10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